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14日 星期四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产业&金融精选

狼性文化不是羊群的救命稻草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6-07-01 08:45:16 来源:资管网

关于狼性文化,掌柜曾经和很多公司的高管有过激烈的争论,特别是和几个董事长有着完全针锋相对的意见。他们一般会认为:狼性文化带来企业成功,华为这样的企业也都是靠狼性文化的推动。从他们对狼性文化的崇拜中,可以看出对执行力的痴迷,以及对偶像的痴迷。


很多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包括CEO和董事长,经常处于非常高强度的压力之下,所以他们非常希望有一种简单的企业文化,让公司执行得非常有效率,并且拥有好的结果,这可以理解。另外一个有情可原的原因在于他们的成长经历,整个市场机会爆发的时候,往往比的是速度和凶狠的决断力,所以很多提倡狼性文化的企业能够更快地获得机会。目前很多企业的管理者都是在那个草莽的年代快速成功的,靠的就是这样的执行力,也就是他们说的狼性文化。


除此之外,对狼性文化传播起到最大作用的,也包括华为、巨人集团、马云等优秀的企业家和高管,他们在成长的某些阶段都把他们的企业文化概括为狼性文化,这让狼性文化变成了成功者和成功企业的共同标签。


那么,狼性文化真得如他们说的那样有效吗?其实最简单的两个推理就可以否定这样的认知误区,第一,所以倡导狼性文化的企业的最重要的标签都不是这个所谓的“狼性文化”,华为靠研发,巨人靠营销,阿里靠战略,这三点都是需要智慧和沉淀的,执行力一定不是第一位。第二,狼群的狼性文化是为了每只狼抢夺食物,领导者的目标是带着所有员工抢劫并且抢到就归自己吗?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巨人集团史玉柱曾经在一次演讲中提及了“狼性文化”,总结了“狼文化”具备的四大特点:1)有危机意识;2)鼻子尖,嗅觉灵敏;3)自发性进攻,不屈不挠;4)团队合作。不过,这是狼性文化吗?这彻头彻尾是一个“战略”文化,如果把“进攻”和“不屈不挠”理解成一竿子扎到底的“执行力”,这就是一个认知的问题了。


此外,一直被外界认为是“狼性文化”提出者的华为,提出“狼性”这个词也是N年前特定时期的事情。狼性可以有,但绝对不能上升到“狼性文化”的高度。兔子窝文化固然有问题,但解决问题之道绝不是取而代之以狼性文化。


下面具体的谈几点对狼性文化的看法,诚恳的希望能对于痴迷狼性文化的管理者有建设性的启发和帮助:


1、狼性文化推崇的绩效至上只适合特殊时期、不可持续,但文化惯性会导致企业失败。


狼性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绩效至上的文化,这种文化只适合企业发展的某些特殊时期。掌柜把生态型企业的成长过程分为三类,分别是掠夺性主导阶段、竞争性主导阶段与共生性主导阶段,其中只有掠夺性主导阶段与狼性文化比较契合。因为在掠夺性阶段,企业的战略目标是清晰明确的,必须快速掠夺生态系统中核心的资源才能迅速建立壁垒。在拥有清晰明确的战略战术目标的情况下,狼性文化能简单粗暴地激发每一个员工的潜在执行力,让企业迅速获得爆发式增长与竞争优势。


但是,在竞争性主导阶段与共生性主导阶段,战略战术会根据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的动态变化而变化,没有了清晰明确的目标,更多的是企业自身的创新、跟随与对生态系统的维护,如果此时仍然一味提倡绩效文化,势必会导致企业走向溃败。比如:索尼的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KPI文化忽略了创新,而最具狼性的国美电器、德隆系等也都没有基业长青。


换句话说,如果狼性文化那么有效,这个企业家早把公司发展成狼群了,哪有狼群学习狼性文化的?就是因为这个文化没有效果,才拿到今天继续强化,这是另一个很有意思的逻辑。


2、狼性文化是最高管理者推卸战略管理责任的托词


正如史玉柱诠释的那样,危机意识是狼性文化的核心驱动力。员工在企业里工作,或多或少对企业和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怀有危机感。但是,如果把这种危机感上升到驱动力的高度是否合适呢?真正的驱动力应该是员工对实现自身价值的追求。在企业中,能够长期有效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应该是工作本身,即工作所带来的成就感与自我实现的巅峰体验,而非对自身利益与职位的危机感。


另外,危机意识是最高管理者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意识,但不能一味放大,更不能要求每一个员工都具备这种意识。如果最高管理者一味强调危机意识,则是一种推卸自己战略管理责任的行为。现在往往很多企业家自己都没有把战略问题思考清楚,内心的危机感派遣不出去,就开始提倡狼性文化,鼓吹每一个员工都应该有危机意识,实在是本末倒置。


3、狼性文化往往导致很多大公司过于短视


狼性文化强调“鼻子尖,嗅觉敏锐”,标榜自己善于寻找和发现市场机会。但是这种以绩效至上、危机意识为出发点的“嗅觉”所嗅到的市场机会,真的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吗?


在掌柜看来,狼性文化过于强调“嗅觉”,因此往往导致很多崇拜狼性文化的大公司过于短视,强化了管理者的执行力认知,却丧失了审慎、独立的战略眼光。所谓纲举目张,好的企业文化应该先让员工把眼睛睁开,再谈对市场的嗅觉。中国市场的现状也早已过了鼻子灵就能获得机会的年代。


4、狼性文化往往导致公司战略落后于外部环境变化


狼性文化不光强调敏锐的市场嗅觉,还强调不屈不挠的自发性进攻。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不需要领导督促教育,每个员工有极强的自我驱动力去完成目标;二是不怕困难,不达成目标不罢休。


这种强执行的文化很容易受到管理者的青睐,但却往往会导致公司的战略落后于外部环境变化。华为和阿里都有一种“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决策”的文化,这是他们的企业战略长期来说始终领先于外部环境的原因。可是在强调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任务的狼性文化中,员工往往会沉浸于任务和目标本身,而忽视了对外部环境的独立观察与思考。长此以往,企业便会丧失战略变革的敏锐性与及时性。


5、狼性文化往往破坏合作氛围,强调无关结果的英雄主义


狼性文化还有一点引以为豪的是所谓的“团队合作”,因为据说狼群在捕猎的时候分工明确,每一只狼都本能地拥有合作意识。但是,这种分赃式的合作很容易成为破坏团队氛围的罪魁祸首。


在实际的企业经营中,团队合作的长期基础建立在团队绩效上是不太现实的。狼性文化强调利益与业绩挂钩,实行末位淘汰制度,这些都极易让员工为了获得利益和晋升而只专注于短时的业绩,忽视企业和个人的长远利益,滋生无关结果的英雄主义。


6、应以强调多元共生的人文使命文化取代狼性文化


以上掌柜总结了很多一味强调狼性文化可能导致的问题,下面来谈一谈掌柜心目中优秀的企业文化。掌柜非常认同强调多元共生的人性文化。所谓多元共生,可以分为多元共存和互利共生两部分来谈。


多元共存强调不同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人在公司里的存在和合作。其实华为最核心的文化是多元共生的文化,而不是狼性文化。任正非是一个非常全面的管理者,我们不能拿他片段的话语来证明企业只应该提倡狼性文化。他也曾经说过:异见者是企业最好的战略储备。


在企业里,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互利共生才是最根本的对内对外出发点。不同于狼性文化的“团队合作”,互利共生描绘的是更高层次上的企业生态。只有形成自由、平等、公平、宽松的企业氛围,才能生长出健康的互利共生的团队合作形态。


狼性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集权式的权力文化,是30年前草莽时代成长逻辑。


而多元共生的人性文化,则是一种旨在激发每个人潜在能力的符合企业管理常识的文化既直观。或许短期内狼性文化能取得非凡的成就,但是对于想要基业长青的伟大企业,只有采用尊重人性的人道主义文化,才能让企业走得更稳、更远。


对于很多大型企业,以为的倡导狼性文化,不得不说是管理者推卸责任的表现。人的执行力一定比狼强的,无非人需要一个价值观的诱饵。这不正是企业家的价值吗?说到底,藐视战略,强调狼性的思维方式,只是羊群管理者一厢情愿的幻想。诚恳建议每一位企业家放弃“狼性”思维,尽快走到战略思考、绩效激励、外部共生的和谐发展之路上!


总之,能激励羊群的一定不是“狼性文化”,羊群能够发展壮大最有价值的方法就是和人群合作并获得人群的智慧。


责任编辑:翁建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