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市场有传闻称7月15日之后配资最高比例将从之前的1:2、1:3降为1:1。虽然至今还未有任何官方渠道发布该消息,但经深圳商报记者经多方打听,初步证实了该消息属实。 多家银行均向记者表示,“收到内部通知,15日之后配资比例将降低为1:1。“ 多家银行证实配资最高比例将降至1:1 一则关于“根据基金业协会规定7月15日之后配资最高比例只能为1:1。15日之前都还能进行1:2、1:3的配资产品“的消息在市场上传得沸沸扬扬的。 对此,深圳商报记者第一时间向多家金融机构求证。 浦发银行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收到内部通知,15日之后配资比例将降低为1:1,目前我们银行的配资比例为1:2,即1000万资金可以配2000万,利率大概是6.8%。” 某大型股份制银行支行行长也向记者证实了此事属实,“这个消息已经传得整个业内都是了,我们银行的内部群也进行了指示,即7月15日后,只能设立1:1杠杆的证券投资资管产品。所以,我们在根据这个消息在进行布局。“ 据其透露,该银行准备在7月15日之前再抢发一些1:2、1:3的配资产品。“目前,一般1:2的杠杆还是大型金融机构最为常见的。” “已经有客户在询问配资比例是否降低,”深圳一家信托公司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尚未收到相关通知,目前定增或者私募投资二级市场都可以配资,配资比例为1:2,从目前看配资比例进一步降低的可能性很大。” 不过,虽然有诸多业内人士的证实,但截至记者截稿之时,仍未有任何官方渠道发布该消息。 万宝之争或是新的“导火线”? 在采访的过程中,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均指出,去年中A股发生股灾,“千股跌停”导致众多场外配资爆仓或仍是此次监管部门全面下降配资比例的最主要原因。 一位不愿具名的私募高管指出,“如果配资比例进一步下降,意味着监管层有意进一步降杠杆,这也是为了防范金融风险,毕竟去年股灾后的经验教训太深刻了。” “这可以说是对去年股灾之后’亡羊补牢‘,也可以说是对未来的一个’未雨绸缪‘。毕竟,去年的短暂的高杠杆牛市的教训太深刻了。就像前阵子重组股被遏制,次新题材股被遏制。这也是属于监管层冷却市场的一种表现。”另一位大型股份制银行的高管告诉记者。 除此之外,他还指出,之所以事过了这么久,监管层选择此刻来出手,除了有“盲羊补牢”的考虑,或许还跟最近的“万宝之争“有关。”“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毕竟毕竟宝能系10亿现金加上其持有的万科股票如果拿去质押再配资,最高可以调动400多亿的资金。金融这么玩,跟赌博已经没有差别。“他如是说道。 监管层早在三四月时已出手? 但值得注意的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事实上,监管层或者并不是此刻才选择出手的,早在今年三、四月份时已早有行动。 银监会3月份曾向各银监局下发《进一步加强信托公司风险监管工作的意见》,该文件明确规定了日前备受市场瞩目的结构化证券投资信托产品的杠杆比例,并强调信托公司必须重视市场风险调控。针对结构化配资产品,该文明确限制了杠杆范围,要求控制结构化股票投资信托产品杠杆比例,其中优先级和劣后级资金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1,最高不超过2∶1,不得变相放大劣后级受益人的杠杆比例。 “早在四月份的时候,银监会便私底下召集了十几家银行进行了一个主打资管风险的会议,其中有一部分就是配资风险。虽然这个会议不被外界所知,但从那个时候开始,银行已经开始调整配资的杠杆比例。”而另一位大型股份制银行的高层还向记者透露。 “所以,其实,从去年股灾后整顿到现在,虽然银行的配资从未真正停止过,但其实已经过剩无几了。再加上四月份银行内部的整顿,其实这次不管这个通知是不是真的,对银行来说,影响都不大了。比如某股份大行,去年股市最热的时候,曾经配资高达几千亿,但现在只剩下三分之一不到了,反正基本上都是存量,新增的量基本没有。现在市场行情这么冷清,也没什么需求。”该高层坦言。 对股市是利空还是利好? “所以,其实如果该消息属实,主要影响的是资管公司、证券公司,对银行的影响并不大。”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 也因此,他们普遍认为,即使该消息属实,也将对股市影响不大。“以前动不动就几千亿配资啊,当然会实际对股市及股民心理造成很大的威胁,但现今,市场上配资的量规模已经如此小了,也不值得一提了,估计对股市不会有什么影响。”上述股份制银行高层表示。 上述支行行长甚至还指出,这对于股市来说是一个利好。“按照这种管理思路,市场将更加平稳,能更加客观体现宏观经济与企业发展,更大概率的避免大起大落的‘过山车‘行情。而且,我认为,监管层选择在此时出手,也或从侧面反应出慢牛市的行情在启动。“ 该行长认为,正是如此,如果不及时控制杠杆的话,又会把慢牛搞成蛮牛,然后高位自由落体。 一家大型券商经纪部人士也指出,目前融资融券的最高杠杆比例也就是1:1,如果场外配资比例也下降,不排除部分投资者通过融资融券来放大杠杆,这对券商两融业务未必是坏事。 不过亦有不同声音,上述私募高管则认为。“在经济去产能、金融去杠杆,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难言有大的行情,最多也就是结构性机会。 责任编辑:陈智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