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输出国家组织(OPEC)的市场份额达到了1975年以来的最高点34%,证明该组织过去两年间推行的增产策略获得了成功。但该领域专家称,美国和其他国家对于中东石油的依赖加强显然会让世界变得脆弱。 Oilprice.com刊文指出,过去两年中,OPEC与其实际上的领导者沙特阿拉伯一直坚持不顾价格,追求份额的战略。他们不但不在油价下跌时减产,反而还顶着预算赤字的压力不断增产。油价暴跌之下,许多成本较高的生产者被迫退出市场,而且到现在还有人在不断退出。尽管考虑到收入的巨大损失,OPEC算总账是赔是赚还难断言,但不管怎样,他们总归是让自己控制的市场份额达到了近四十年的顶点。这或许可以视为利雅得的胜利,但是在别处却造成了麻烦——随着油价暴跌,世界对中东原油的需求量大幅增加。油价暴跌导致美国、加拿大和巴西等成本更高的产油国降低了产量。 在中东石油份额达到逾40年新高后,国际能源署(IEA)警告称,世界正面临过度依赖中东石油的危险。 IEA数据显示,中东石油目前日产量3100万桶,占全球市场的34%,略低于1975年的36%。而在1980年代北海石油入场导致油价大跌的时候,中东石油的比重一度只有19%。 2014年年中,美国页岩油田供应量的快速增长,引发了油价暴跌。然而,与1980年代不同的是,以沙特及其海湾盟国为首的欧佩克(Opec)产油国决定维持产量以捍卫该组织的市场份额,而不是通过减产来支撑油价。因低油价迫使许多页岩油公司停止了生产,目前,美国日产量较2015年4月损失了90万桶。 《金融时报》援引国际能源署(IEA)署长Fatih Birol称,中东在提醒我们,他们依然是低价石油的最大来源。如果西方各国不采取更强有力的政策来削减石油需求,对中东的依赖就会造成更严重的软肋。中东是进口的头号来源,需求增长得越多,需要进口的就越多。 忧患的开始 Oilprice.com的专栏文章中指出,OPEC夺占市场份额的道路上,油价呈现了崩盘跌势。这不但让高成本玩家出局,同时还让全世界再度患上了“石油瘾”。在油价三位数的时候,美国节能汽车技术和产品都飞速发展,但是油价现在还不到50美元,便对这种进步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2015年是美国汽车销售创纪录的一年,2016年注定将成为汽油消费创纪录的一年。对于气候,对于治愈美国的“进口依赖症”,这都不是什么好消息。 该文章还指出,当下的低油价不但会造成环境问题,还会威胁长期供应,进而成为未来油价暴涨的基础。几年前,国际能源署就曾经预言说美国的页岩油生产将于2020年代见顶,其后逐渐减少。去年晚些时候,在其2015年能源展望当中,国际能源署就说,尽管现在工业国家享受着低油价的好处,但是“经济上的收益被对中东进口石油依赖度的增强,以及投资枯竭后油价大举反弹的风险抵消了”。 1月间,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IEA署长Birol再度发出警告,说低油价正在播下下一轮大涨的种子,因为去年当中,上游投资减少了20%,今年预计幅度也大致相当。“这是史无前例的:我们以前从未见过投资连续两年下滑的情况。不要被误导,任何认为低油价会是‘新常态’的人,早晚都会大吃一惊。” 沙特策略已有变化? 路透专栏作家Maxim Zmeyev曾在6月30日刊文称,有迹象表明,对市场份额的追求已不再是沙特的第一要务,特别是在亚洲市场,“来自亚洲最大原油进口国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的数据表明,沙特正把市场份额拱手让给竞争对手,比如其他海湾产油国伊朗、伊拉克,以及越来越强势的俄罗斯。” 过去四个月,沙特阿美提高了面向亚洲炼厂的指标阿拉伯轻质级原油官方售价(OSP),这些炼厂购买的原油占沙特出口量的三分之二左右。 7月装船原油的官方售价,定在比阿曼-迪拜原油基准每桶溢价0.6美元的水平,高于6月0.25美元的溢价,而3月时还贴水1美元。 该文章指出: 沙特阿美可能只是在调整价格以反映阿曼-迪拜时间价差的变化,并反映布兰特原油较迪拜原油的升水走强。但是,官方售价已恢复到可能被视为更加正常的情形,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表明,沙特可能正在从不惜一切代价争夺市场份额的政策立场后撤。 最近官方售价回到升水状态,也许表明沙特已经认识到,在预期油市供需已经开始趋于平衡和油价可能持续上升的情况下,让给竞争对手一些市场,可能是更好的做法。 该文章同时指出,在此过程中,伊朗和伊拉克攫取了更大的份额。 以亚洲第二大原油进口国印度为例,伊朗和伊拉克原油在该国原油进口中占比上升。 据贸易行业消息人士和汤森路透石油研究和预测编纂的船舶跟踪数据,印度今年1-5月平均每日从沙特进口856,200桶原油,较上年同期增加9.4%,同期从伊朗进口的原油猛增64.5%至每日334,100桶,从伊拉克进口的原油增加55.2%至每日892,300桶。 责任编辑:张文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