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钢材出口量达到历史新高,折合粗钢总计出口1.18亿吨,在上年同比增长51%的基础上进一步增长20%。2016年前五个月,中国出口钢材4630万吨,同比增长6.4%,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中国钢材出口大幅增长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近几年中国钢材消费量出现下滑,2014年中国钢材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2.5%,2015年进一步下降近6%;另一方面则是与中国国内市场钢材价格相比,海外市场钢材价格更具吸引力,2014-2015年全球钢材价格降幅低于中国国内市场降幅。 近几年,产能过剩是钢材价格下滑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炼钢原料铁矿石和炼焦煤价格下滑也是影响钢材价格走低的主要因素,2010年到2015年期间生产吨钢的铁矿石和焦煤成本下降300美元/吨以上。导致钢材价格走低,或者更准确的说导致钢厂利润较低或是亏损的原因是全球钢铁产能过剩,无论是中国还是中国以外地区。在需求和产能之差接近2.5亿吨之时,找到解决钢铁产业困境的永久方案显然并非易事。 近期,美国宣布对来自中国的进口钢材征收高额反倾销关税,同时欧洲也开始采取措施限制中国钢材进入欧洲市场,不过目前制裁力度相对要小一些。然而,需要指出的是,2015年中国对美国钢材出口仅占其出口总量的2.4%,而对欧洲钢材出口也仅占其出口总量的10%。2015年,中国对亚洲其他国家和中东钢材出口占到其出口总量的70%。 中国钢材大部分出口到亚洲国家,因而这些国家或地区钢铁企业更多地选择向其他地区出口钢材。更为重要的是,为保护本国钢铁企业和维持本国钢材价格高于中国钢材价格,这些国家政府将冒着使其国内用钢行业竞争力大幅下降的风险,除非其对所有进口含钢产品征税或是禁止进口,因而采取贸易保护得到的好处也只是暂时的。 许多国家针对来自中国的进口钢材实施反倾销调查,并且未来很有可能会进一步采取行动。为缓解反倾销措施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政府寻求通过取消出口退税和允许部分钢铁企业破产而表明政府没有对钢铁企业给予补贴。中国政府已经承诺未来五年将关闭1亿-1.5亿吨粗钢产能,并已经设立1000亿元奖补资金帮助钢铁企业应对削减产能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倾销的定义很显然不适用于中国钢材。倾销的定义是出口钢材既低于国内市场价格,同时也低于生产成本。而中国钢材出口价格几乎总是高于国内价格,并且直到2015年下半年还是一直盈利,而2016年截至目前钢材出口也是盈利的。由于中国国内钢材价格远低于美国和欧盟,美国和欧盟则指责中国政府对钢铁企业给予补贴,使其在欧美市场更具竞争力。 在高度政治化和只顾自身利益的反倾销过程中,一些国家或地区政府纷纷拿出所谓证据证明中国政府对其钢铁产业给予补助,包括低成本融资和提供免费基础设施,正如许多经济体政府所做的那样,并且把中国定义为非市场经济。虽然中国一些钢铁企业是国营企业,但大量的中国钢铁企业是没有享受到补贴的高效运转的企业。 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的结果之一应该是降低不同市场间的价格差。然而,尽管近年中国大量出口钢材,但非中国钢材与中国钢材之间的溢价仍有所扩大。2014年,美国热轧卷价格比中国国内价格高出66%,而2015年这一价格差平均为70%。此外,2015年欧洲热轧卷价格比中国国内价格高出39%,而2014年为29%。 2015年10月,美国热轧卷价格比中国国内价格高出84%,而欧洲热轧卷价格比中国国内价格高出51%。然后,中国国内价格开始大幅上涨,从2015年12月的低点,即热轧卷价格仅有231美元/吨,大幅攀升至2016年4月的414美元/吨,涨幅高达79%。在此期间,中国国内钢材价格上涨幅度明显高于全球其他市场,由此使得中国热轧卷价格与其他国家,如美国和欧洲价格差迅速收窄至分别仅为35%和7%。 因此,对中国钢铁企业而言,出口钢材不再像以往那样具有吸引力,甚至短期内中国钢材出口有可能会下滑。然而,由于中国粗钢产量恢复增长,从1月份的年化7.37亿吨上升至4月份的年化8.60亿吨,增长17%,中国钢材出口减少即使出现可能也是暂时的。 随着钢材价格上涨,铁矿石和炼焦煤价格也出现上扬。不过,5月份中国钢材和炼钢原料价格再次走低,但中国以外市场废钢价格持续上涨。政府刺激计划推动中国房地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钢材需求出人意料的增加,但预计这种需求增加不会持续。 历史证明,当钢材出口可以盈利的时候,中国钢材出口量骤增,其后当钢材出口变得无利可图时,出口量下降。2015年,毫无疑问的是,国际钢材价格远高于中国国内价格促使中国钢材出口可以盈利,而国内销售则无利可图。 中国国内钢材价格与国际钢材价格差的走势是影响2016年及以后中国钢材出口量的关键。由于中国及其他国家或地区钢铁产能过剩,因而任何一个市场钢材价格大幅反弹都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除非全球经济能够更快增长或是有大量钢铁产能被关闭。但是,近期这两种推动钢材价格持续反弹的因素都不可能出现。 责任编辑:韩奕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