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快讯要闻

中国碳交易市场:没有定价权 沦为卖碳翁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09-12-09 13:47:35 来源:新浪财经

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的争论正在继续。

“此次哥本哈根大会很可能只是签订一个框架性协议,后续发达国家如何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支持,还需要进一步长时间的磋商。”某外资CDM咨询公司相关负责人张明  (化名)说,中国在国际碳交易(CDM)市场上话语权不够,国外近几年来要求中国为减排加大投入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实际上是国外大企业为自身谋求最大利益。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前几天,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第51次会议上,中国最终有10个风电CDM项目被拒绝,其余项目进入复审或修改阶段。执行理事会给出的拒绝理由是,中国调低风电上网电价,可能会导致投资者改变投资动机。

这无疑是给中国碳交易市场敲响了警钟。

“警钟”响过后,记者调查发现,中国碳交易市场潜力巨大,但仍以CDM项目的场外交易为主,碳交易市场亟待完善,仍需破解多道难题。

国内首笔碳中和交易完成

11月17日,国内首笔碳中和交易悄然完成。上海济丰纸业包装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济丰)向厦门赫仕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门赫仕)购买了6266吨的碳排放量。

据记者了解,此次交易中,上海济丰所买的6266吨碳排放量,全部来自于厦门赫仕在福建顺昌洋口水电有限责任公司所开发的洋口水电站项目。

据了解,国内市场上每吨碳的交易价在1~3欧元,碳检测费、交易费是购买费用的2倍以上。照此粗略估计,上海济丰花费了2万~6万欧元。一家纸业包装企业为何要花几万欧元为空气埋单?

上海济丰碳排放项目负责人孙蓓此前对媒体表示,为碳排放埋单,既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对未来的精心布局。

在国外,行业标准掌握在10%的企业手中,一旦它们建立起“低碳”标准,其他不能达标的企业将没有出路,最终被淘汰出局。据上海济丰相关人士透露,企业已有更大的计划,明年起每年拿出150万~200万元,为全国各地子公司碳排放埋单。

众多企业追逐CDM项目

张明所在的公司目前已经开发或协助开发了超过150个CDM项目,进入联合国CDM项目开发20强。张明认为,中国企业布局低碳经济,更像一个逐利的“土财主”,很多人对这个行业并不了解,就想挣钱,随便找几个人,弄点钱注册一个公司,然后来做这个事情,结果很难将一个项目从头做到尾。

张明表示,国际金融危机让很多CDM咨询机构转行了,因为他们很多项目没有注册成功,资金得不到补充。“目前国内专门做CDM咨询的估计有上百家,但真正有实力的不多。”国内企业的差距主要是对国内外特别是国际政策动向跟踪不及时,且没有一个合理的链条。

天壕节能科技有限公司CFO助理兼碳资产管理部经理彭芳菲向记者表示,该公司从2007年就开始关注余热发电方面的CDM开发。

“我们目前在做两个项目,都是玻璃余热发电的,本月将到发改委过会。”彭芳菲介绍,之所以做玻璃而不做水泥,是因为类似于水泥余热发电这种成熟型且本身就能带来利润的项目,很难在联合国EB(注册审批机构)上通过。玻璃余热发电由于技术难度较大,通过的几率大一些。

据了解,CDM项目通过发改委的审定后,还需报联合国EB核查,得到许可后,才有资格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交易。

联合国EB掌“裁决权”

彭芳菲介绍,今年6月,发改委曾对余热发电CDM项目有一个指导价,约为8欧元/吨(一吨最低要卖8欧元),现在均价在9欧元/吨左右,目前公司装机规模9MW的余热发电年排量4.5万吨,按8欧元/吨算,大概是300~400万元。“收益还是很可观的。”

不过,彭芳菲也表示,一个CDM项目的周期,从立项到最终通过联合国审批,一般是18个月,“现在申请的项目越来越多,联合国的审批越来越严,时间被拉得更长。”

张明也表示,在碳交易上,最难的程序是在EB那边。“三天两头改规则,让CDM项目的申请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上述中国的风电项目被暂停CDM的审批,EB的理由是“怀疑中国政府故意压低电价,以便于企业申请CDM项目。”

据记者了解,正是意识到标准的重要性,北京环境交易所于今年9月推出了中国首个自愿减排“熊猫标准”,并拟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正式推出标准的公测版。北交所希望在未来两年内,努力使“熊猫标准”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

张明说,由于CDM项目是先确定买家,前期很多资金都是买家垫付,很多项目不是短时间内能申请成功,甚至可能遥遥无期。因此,规则的不确定性,有时候会让卖家、咨询机构、买家等白费工夫。

中国CDM市场前景不明

张明表示,现在的CDM市场步入了十字路口。《京都议定书》在2012年结束后,将会形成一个怎样的新的碳交易规则,现在谁都无法确定。而且,新的交易规则肯定也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磋商。

“现在中国的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考虑是否要退出这一行业,因为前景十分不明朗。”张明说。

专注于CDM清洁发展机制的惠诚律师事务所田丹宇律师表示,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排放权供应国之一,却没有一个像欧美那样的国际碳交易市场,不利于争夺碳交易的定价权。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朱家贤表示,中国处于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由于碳交易的市场和标准都在国外,中国为全球碳市场创造的巨大减排量,被发达国家以低价购买后,包装、开发成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在国外进行交易。

对于未来的碳交易市场,张明表示,最重要的还是进一步确定市场秩序,要靠市场的自身来完善,有关部门只需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扶持,将国内的碳交易市场平台完全打造起来。

“可以尝试把排放温室气体的指标分配到各家企业,企业如果超标排放,就需向其他拥有剩余排放指标的企业购买。有的企业排放指标不够用,有的企业排放指标又用不完,碳交易市场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买卖排放指标的平台。”田丹宇建议。

有专家指出,以后国内自身的碳交易市场发展将是一个绝对趋势,因此,需要尽快完善国内的碳交易体系,让市场充分活跃。

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期,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时单位GDP碳排放将比2005年减少40%到45%。对此,有专家指出,这个承诺为中国碳交易市场提供了新的契机,明年启动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可能性将非常大。

同步播报

争食“碳糕”跨国巨头率先动手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成为资产,具有经济价值,都是因为1997年  《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发展中国家主要通过CDM机制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

减排的实质是能源问题。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高,能源结构优化,新的能源技术被大量采用,因此进一步减排的成本极高,难度较大。而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效率低,减排空间大,成本也低。这导致同一减排单位在不同国家的成本不同,形成了高价差,碳交易市场应运而生。

碳交易市场究竟有多大?根据联合国相关机构测算,全球降低碳排放活动的市场将达到2万亿美元。这也意味着,新鲜的空气可以变成巨大的财富。这个诱人的“蛋糕”将引发各国利益的博弈。

英国机会基金经理厄奇认为,碳排放交易在未来3年内将大幅增长。在欧洲,从现在至2012年,碳排放价格将维持在12~15欧元/吨。如果是这样,从事碳排放交易的公司将会为投资者赚上一笔不小的利润。

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正在迅速壮大。来自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和再生能源等行业的企业,正透过清洁发展机制,从发达国家引入先进技术,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的目的。与此同时,将减排所取得的排污权,出售给像富通银行这样的碳交易商,或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买家,从而获得利润。

目前,跨国公司已率先行动起来,纷纷通过各种方式降低自己的碳排放。汇丰银行推出猪粪回收的新业务,谷歌投入替代能源开发,华硕电脑的“碳足迹”认证等。

事实上,绿色供应链已形成了新的门槛。日前,沃尔玛已要求10万家供应商必须完成碳足迹验证,贴上不同颜色的碳标签。大大小小的供应商开始争先恐后地降低碳排放。以每家沃尔玛直接供应商至少有50家上、下游厂商计算,影响所及超过500万家工厂,其中大部分在中国。这意味着,中国大量原材料企业、制造商、物流商、零售商必须进行碳足迹验证,承担减排责任,否则将拿不到跨国公司的订单。

一位沃尔玛供应商对记者表示,低碳经济是一块新的大蛋糕,企业如果能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初起阶段占一席之地,在新兴行业占得先机,那么它将是未来经济的领跑者,“不做,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市场淘汰。”

多年之后,低碳对很多企业来说,或是一道“生死门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