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场上有一种流行的观点,就是在当前的情况下,中国民众持有现金是最吃亏的。因为,当前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远高于一年期存款利率(而且这种利率还是央行管制下利率,是央行对商业银行直接的风险定价),中国居民存款早就是负利率了。比如,中国6月份的CPI为1.9%,一年期存款利率1.5%,中国已经负利率0.6%了。负利率是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快速攀升,高过银行存款率,导致银行存款利率实际为负。 而中国管制下的负利率不仅意味着民众在银行存款是赔钱的,也是政府通过货币政策让债权人的财富向债务人转移的一种方式,甚至于是通过政府对十分分散的银行债权人财富掠夺的一种方式。这不仅会导致绝大多数消费能力减弱,也会导致社会财富越来越分配不公。所以有人表示,在当前的情况下,拿现金的人最吃亏,而且贫富差距在扩大。由于居民手中持有的钱越来越不值钱,如何减少这种持有现有可能造成损失,有人支招要民众可选择多种投资的方式,而不是持有现金。比如说,可以选择投资股市、保险、美元、黄金等。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居民选择股市投资,无往而不败。所以,在去年股市暴跌之后,中国的投资者纷纷都退出股市。 中国登记结算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A股10865.26万个投资者中,仅5072.94万账户还持有股票、基金等证券。多达5792.32万个账户目前呈空仓状态,占比高达53.31%。截至今年5月底,个人投资者持有市值在1万以下的账户占比为26.29%,处于相对低位。也就是说,去年以来,中国居民纷纷撤出股市,要让他们进入股市投资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对于中国的股市,如果不能够经过较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对市场进行全面整顿,并让中国股市在市场机制得以自我修复,那么中国股市要走出当前的困境几乎不可能。所以,在当前的情况下,要让中国居民放弃持有现金进入股市根本就不可能。 或是说,中国居民投资可进入保险及黄金,但是就中国的保险业来说,尽管近几来有长足的进展,但是由于从发展的时候开始保险就是一个比较乱的市场,甚至于中国居民对保险感觉有如传销,在这种情况下,要让中国居民把保险作为一种投资工具,同样与现实较远。至于进入黄金,那只是少许投资才行,大规模进入同样是不可能。 所以,在当前的情况下,尽管存在中国央行严厉管制下的负利率,中国居民持有现金及活期存款肯定是一种不好的选择,也不是一种好的投资方式,但目前中国的居民不持有现金能够持有什么? 从上半年的数据可以看到,面对银行存款负利率,中国居民采取的第一个对策就是把银行存款转入房地产市场购买住房。可以说,今年上半年,中国居民住房按揭贷款增长速度达30%以上,其按揭贷款总量占整个银行贷款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些数据都创在历史最高记录。这也意味着面对严重的负利率及按揭贷款利率降低到最低水平,国内居民特别已经持有多套住房居民都进入房地产市场。但是,居民进入房地产市场投资,如果房价上涨,当然这种投资是一种规避负利率风险的方式;如果房价不上涨甚至于下跌呢,那么今年上半年近5万亿的住房投资风险有多高是无人知道的。经验永远只是过去,投资永远是面对未来。所以,中国居民存款进入住房市场,是容纳了巨量的资金,但是在高房价进入这个市场,其风险多大没有一个人能够知道,同样还得走一步看一步。不过,从今年二手房市场火爆的情况来看,不少住房投资者看到自己投资前途,也正再朝这个方向奔跑。同样,未来如何不知道。 还有,从今年上半年数据来看,2016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9.7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9618亿元。6月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1.8%,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24.6%,两者的剪刀差在进一步扩大。而M1的快速增长,也意味着,无论是中国居民还是企业来说,越有愿意持有活期存款及现金。 因为,M1快速增长,主要在于从去年股市暴跌以来,国内外投资市场的风险越来越高,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投资者只好纷纷退出中长期投资市场,持有高流动性活期存款进行短期操作;当然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政府对房地产市场采取了过度激励刺激政策,让住房按揭贷款利率及住房首付比例都降低到历史最低水平,并鼓励持有更多住房的居民可利用这种优惠进入房地产市场,这就使得国内居民把进入股市的资金及定期存款纷纷地搬进入房地产市场,并流入房地产开发商手上,让房地产开发商手上持有大量的活期存款。 还有,房地产企业及居民是这样,一般其他企业也是如此。上半年国内民营企业投资愿意越来越弱,他们也宁愿持有现金也不愿意增加投资。这说明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其他投资风险都很高,企业及投资没有愿意增加投资,更没有愿意增加高风险投资,所以宁愿持有现金及活期存款。也就是说,在当前各个市场投资风险极高的情况下,企业及中国居民持有活期存款及现金,可能是较好选择,同样也是一种无奈!这些完全是政府政策所导致的结果。 责任编辑:陈智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