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分层已有一个月时间,监管层对挂牌企业的治理将何去何从,创新层的试验田将会引来多少“活水”?近日,股转系统副总经理隋强在新三板高峰论坛上透露了管理层的最新思路。令投资人振奋的是,股转系统将重点工作包括逐步落实挂牌公司分层管理后的差异化制度供给,以及研究市场流动性一揽子解决方案。多位接受广东广播电视台财经节目中心采访的券商人士表示,引进公募基金、降低投资者的门槛、做市商的扩融、竞价交易等等都是值得期待的试行机制。 股转系统研究解决流动性一揽子方案 上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在2016年中国新三板高峰论坛上发表了对新三板流动性的最新观点。 隋强表示,正在研究新三板流动性一揽子解决方案,提高市场定价动力。目前尽管新三板发展迅速,但仍面临着挂牌公司质量不高、股权高度集中、投资者数量结构比较单一等问题,股转系统将全面评估新三板市场流动状况以及影响因素,从源头厘清市场定位,推动完善法律依据,改革交易制度,丰富投资者群体,提高挂牌工作质量,增强做市商交易定价能力等。目前这些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从具体措施来看,新三板似乎有点效仿主板的意味。全国股转公司目前正在抓紧研究和修订股票转让制度,具体包括:改革协议转让方式、优化做市转让方式、建立健全统一的盘后大宗交易制度和非限定条件的非交易过户制度,同时积极推动私募基金等机构参与做市业务试点,研究解决机构投资者入市的难题。 流动性一直是新三板的诟病,表面上看是资金上的问题,实际上则是投资者发展的速度没有跟上挂牌企业的增长。中信建投证券投行部董事总经理李旭东也在会上表示,新三板发展速度这么快,但是投资者的数量并没有同步增长,门槛一直在保持稳定,甚至从去年年底到现在对投资者的这个资格进行检查,有些投资者因为存在瑕疵然后关掉了他的资本,投资者的数量没有跟着增长反而是在下降,这是一个资金方面的问题,这体现的是表面上的问题。 交易数据显示,截至7月22日,挂牌公司总数达7825家,三板做市指数本周整体延续之前跌势,较上周五下跌9.36点,跌幅0.83%,一周以来不断刷新今年新低点。一周内合计成交25.95亿元,日均成交股票个数为822只,占总挂牌企业数量的10.5%。而同一交易周内,沪市的日均成交额在1700亿元以上。 公募基金等“活水”引入可期券商人士:看重企业质量而非流动性 对于目前解决流动性的方案,降低投资者的门槛、做市商的扩融、竞价交易等等都是可能性的方法。其中,引入公募基金的“活水”被业界定性为最为期待的试点举措。 华南地区某大型券商资管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解决流动性是股转系统的大方向,引进公募基金这种规模较大,并且具有较强风控能力的资金将会成为新三板重要的“活水”来源,而这些新机制都将建立在创新层的试验田上。 新鼎资本董事长啃哥张驰表示,创新层企业目前仅有九百多家,有些在A股市场不方便推行的政策,可以在新三板创新层先展开。隋强提出在创新层引入公募基金落实储价发行和授权发行等制度,就是一个例子。目前,注入新三板资金大多是资金量少的私募基金,因而引入资金量较大的公募基金是必然趋势。并且相较于私募基金,公募基金更加稳定和安全,有利于保护普通投资者的利益和促进市场活跃度。 另外,张弛也指出,储价发行的“一次核准,多次发行”和授权发行的“最大股份发行额”,则会简化融资手续,提高融资效率。 上述券商资管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试点的引流公募基金的规模还不能确定,但在机构投资者看来,即便未来更多“活水”引入新三板,但依然存在两极分化局面,“对于优质的挂牌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看重公司的基本面等质地,机构投资人对市场流动性放在次要的位置。” 优化市场结构“宽进宽出”机制成大趋势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股转公司受理挂牌申请2736单,新增挂牌公司2564家,截至6月30日挂牌公司合计7685家,是2013年末的近22倍。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近日,记者在参加广东新三板协会组织的学习培训会议上了解到,股转公司负责人透露,未来新三板在挂牌企业的数量上一定是实行市场化的机制,既有进也有出,为了提高挂牌企业的质量以及调整市场的结构,也会践行宽进宽出的规则。 不少接受采访的券商人士也向记者表示,新三板采取市场化遴选机制,全国股转公司支持、而证券公司基于自身业务、利益等考量形成有不同偏好的选择标准,同时这套标准不能低于新三板市场的挂牌准入门槛。 隋强也在上周的会议上表示,在新三板公司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挂牌公司的结构也得到了持续优化。具体表现为:中小微企业总体地位持续巩固,小微企业占比得到提升;挂牌公司的科技创新和研发驱动特征日益突出;新三板支持民族地区三农企业发展的成果较为显著。 责任编辑:陈智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