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不是冒险家。冒险可能取得成功,但成功不能建立在冒险的基础上 有关方面近日透露,截至2008年10月底,中央企业因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形成了114亿元的浮动净亏损。消息传出后,立刻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 有观点认为,参与衍生品交易出现亏损,说明我国企业在风险管控机制上还存在漏洞,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尽完善,专业金融人才更是缺乏。这样的反思,对于企业今后如何更好地回避风险,无疑是有益的。然而,也有人认为,如此多的企业因衍生品交易而巨亏,说明衍生品交易就是一场骗局,是企业的陷阱,应当避而远之。这样的说法就值得商榷了。 首先要考虑的是,企业应不应当参与衍生品交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全球化,我国对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等大宗商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与之相伴相生的,是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对我国企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年来,大宗基础商品的价格在几年内上涨了三五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又在短期内下跌50%—70%。如此大的价格波动,如果没有必要的风险管理工具来“武装”自己,企业难免不在市场的波动中“呛水”,严重的甚至可能遭受灭顶之灾。因此,利用金融衍生品来规避市场风险,作为市场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不仅不应当被否定,还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 明确了应该参与,随后的问题就是如何恰当地参与衍生品交易。仔细分析我国企业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上所发生的巨额亏损,可以发现,其原因多是由于追逐高额利润,套利投机所致。企业家不是冒险家。冒险可能取得成功,但成功不能建立在冒险的基础上。企业开展金融衍生品交易,目的应当是为了防范风险。如果为了追逐暴利而用衍生品交易投机,就必然会承担更大的风险,这显然违背了初衷。因此,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必须牢牢把握其杠杆性高、价格波动大等特点,“只保值,不投机”,制定恰当而周密的保值计划和策略,确保整个过程风险可控。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商品期货初具规模,金融期货也正蓄势待发。企业参与衍生品交易亏损的案例,也不应成为影响我国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因素。资料显示,造成央企亏损的大多是场外金融衍生产品业务,而且大都与交易对手私下签订的“一对一”非标准化合约,交易风险大,透明度低。实际上,规范的、透明度高的、监管严格的场内衍生品市场,已经有150多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时间和危机的考验,对经济金融平稳运行的作用也反复被事实所证明。我们不能因为企业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出现亏损,就对衍生品市场本身产生偏见。其实,如果换个角度看,如此多的企业参与境外金融衍生品交易而出现亏损,恰恰也说明我们自己的衍生品市场加快发展的紧迫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