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股票投资 >> 股票专家

李志林:A股市场最该加强的是什么?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6-08-01 11:43:45 来源:腾讯证券

在周K线三连阳之后,又出现了二连阴。从月K线看,6月份振幅仅4.74%,微涨0.45%;7月份振幅仅5%,微涨1.7%。


照理,这算得上26年来A股波动最小的时段,也是比同时期国际成熟股市更稳定的股市。但是,近期管理层却仍以超强力度,对二级市场加强监管,强调防止泡沫,抑制炒作。以致上周出现3069-2939点的宽幅震荡,连续三天跳水,个股大面积遭殃。成交量又从前期的7348亿,迅速萎缩到4315亿,市场仿佛又回到了“死市”。


相当多的投资者都在问:A股市场最该监管的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应该在一级市场。


1、上市公司大股东“一股独大”。


照理,在05年股改解决了股权分置,实现了全流通之后,中国股市应该进入现代企业制度轨道。


但是,随后上市的一两千家上市公司,在股权结构上依然是走老路,大股东一股独大。遂他们十分希望二级市场投资者推高股价,为大股东的股权增值、身价倍增、大量再融资圈钱,以及今后高价减持,打下基础。可以说,二级市场对个股的过度炒作,根子就在上市公司的一股独大。


建议:要在二级市场去泡沫,抑制过度投机,管理层拟在新股上市前,在发行时,就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股权结构设计,规定控股股东的股权不得超过三分之一,使之变成真正的公众上市公司。也就不会造成新股上市后因盘子过小、股价奇高,以及今后大股东一次又一次地圈钱、没完没了地减持等后遗症。


2、对大小非的解禁规定过于宽松。


新股在二级市场股价被炒得越高,最大的受益者是拥有最大股权的上市公司的大小非。


按现有规定,小非一年解禁,大非三年解禁。于是,上市公司竭尽全力制造第一年和第三年的辉煌。以便让大小非高价顺利减持,获取最大利益。现在所有新股在上市后,连连涨停,几个月后就超高比例进行高送转,股价动辄涨到一二百元,都是与此有关。


建议:为了防止资金脱实向虚,应对现有的大小非解禁期的规定作出修改,把小非的锁定期由1年延长至3年,大非的锁定期由3年延长至5年。并且大股东每年减持比例不得超过2%,还需提前三个月公告。


3、新股刚上市就高送转。


国外股市一只新股上市,第一年是不可能进行高送转的。因为随着股本的迅速扩大,上市公司的业绩势必摊薄,有违上市前的业绩预测,就会因成长性差而遭到市场的唾弃。所以,新股上市第一年,基本上是以分红利、高回报,来博得市场的眼球。


反观A股市场,新股刚上市一两个月,就推出了10送10、10送20,甚至10送30的高股本扩张的方案。二级市场投资者固然欢迎高送转,但是,更有迫切性、更希望高送转的,则是上市公司的十大股东。


难道他们就不怕股本急速扩张而带来的业绩摊薄和成长性下降吗?原来,上市公司有的是应对办法。


一是提前向机构和大户放风,在中报或者年报10送20或10送30,诱惑市场把股价炒到一二百元的奇高价。


二是拿出资金给机构做市值管理,在炒高的股价上获取丰厚利润,来补贴上市公司做高业绩。


三是在高送转后,马上以高价大比例增发,圈来的钱再去收购有效益的项目,并签署对赌协议,要对方承诺三年的利润,以便确保上市公司股本扩张后仍然有高收益。


建议:为抑制上市公司和二级市场的过度炒作,监管、限制、查处二级市场的违规炒作,只是被动的一面。管理层最有效的监管办法,是从上市公司分配制度着手,规定新股上市第一年,必须像国外上市公司那样,只能分红利,而不得高送转。以便让市场有充分的时间,来考察、了解和检验新上市公司,在募集首发资金之后,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如何,并可及时发现该公司有没有欺诈上市的嫌疑。如果这样,就能从源头上消除二级市场的过度泡沫。


4、上市仅几个月就迫不及待再融资。


面对一级市场有800-900家新股在排长队,上市公司采取的对策是:首发时,股本和融资规模尽可能小,业绩一定要优,发行价要尽量低,这样就能确保在发审委通过,使首发上市成功。所以,现在人们看到的新股,基本上都是小盘股。


但是,这些上市公司的胃口绝对不小。他们的意图是,先取的进资本市场的门票,在上市后不久,当二级市场将股价炒到惊人的高度时,便以最快的速度进行高送转作为诱饵,维持新股在二级市场的高定位。在除权后,价格仍然高达七八十元的高定位。然后,他们又以高价大比例增发,圈更多的钱。还有许多上市公司,刚拿到了证监会的增发批文,就开始筹划运作下一轮的增发计划,圈钱市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在国外成熟股市,从来是不允许新股上市后一年不到就再融资的。


建议:管理层拟作出规定,新股上市一年内,需经受市场的检验,规范运作首发募集的资金,不得提出再融资。并且,今后两次再融资的间隔期,不得低于两年,以杜绝圈钱狂,以保护市场宝贵资金不轻易流失,还可让更多的新股上市。


5、凭意志对市场进行价值导向。


股市作为价值投资和价值投机的场所,该买什么,不该买什么,都应由投资者自主决定;盈利自得,风险自负;只要是按市场交易规则行事,旁人不得进行干预。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


但是,近期虚拟现实、石墨烯、人工智能、PE+上市公司等行业的股票,被作为加强监管、抑制泡沫,防止投机的对象,禁止市场进行炒作。此举令广大投资者十分惊愕。


就以石墨烯来说吧,它是英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中国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将这一科学成果转换为生产力,石墨烯的分层剥离技术领先于世界,并将它运用于石墨烯锂电池,取得了颠覆性的科技革命的成功。将石墨烯列为投机炒作范畴,实令人不可思议。


又如,人工智能,这是工业4.0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核心内容。究竟这两项高科技是泡沫,还是我们对高科技冷水不足?有待实践的检验。


建议:管理层只需把交易制度规范得更严实,将实时监控变得更及时更有效即可,而无需去提倡市场买什么,反对市场买什么,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引导;在提倡价值投资的同时,允许价值投机。这样才能恢复股市的本来面目,而不至于把市场“一放就乱、一抓就死”。


6、对资产重组管制过严。


去年,国务院专门发了减政放权、简化审批的文件,明文规定:“今后,除了借壳上市以外,其他所有的资产重组,一概不需由政府部门进行审批。”记得当时市场广大投资者曾视之为资本市场的重大利好,而奔走相告、广泛传递。


但是,一年过去了,在资产重组领域,人们看到的是:有关部门不仅推出了史上最严的借壳上市标准征求意见稿,而且对其他所有的资产重组,都强调,仍需经过重组委、证监会、国资委的批准。据媒体报道,仅7月份就有35家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方案被管理层否决。这两天,又有4家上市公司的购并重组倍否。之前,有关部门还作出了禁止互联网金融、影视等四个行业的跨界购并的规定,媒体出现一片“购并重组从严”的舆论。


而资产重组,恰恰是全世界股市中最活跃、最有魅力、最能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提升股市质量、最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活动,也是股价屡创奇迹,增加股市对投资者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当今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头,国资改革、供给侧改革、资产重组已被提升到国家层面的振兴经济的首要战略,更不能因加强对资产重组的监管、限制,使资产重组屡屡流产,让广大投资者对资产重组股望而生畏,使股市日益失去活力


建议:管理层应维护国务院文件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只审核借壳上市,而对其他资产重组一律放行,由市场决定,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决定,由企业决定。


7、盘中重大利空信息动辄惊扰市场。


一年来,经过股灾1.0版、2.0版、3.0版,以及20多次千股跌停,广大投资者深受其害,亏损累累,至今还没有从股灾的阴影中完全走出来。对利空传言尤其敏感。


自6月站稳2900点、7月连续14天站稳3000点之后,大多数投资者都以为市场已经稳定了,不会再出现比美元加息、人民币两轮贬值、英国脱欧更大的利空了。


岂知,上周三上午,突然传出“银行理财资金将被禁入并清除出股市”的重大利空传言。有分析指出,银行理财资金总共有23万亿,即使10%进股市,也有2.3万亿,比去年股灾时清除的场外配资还要多,有可能导致股灾4.0版。某著名国家级投行在当日中午,发表了“理财资金进入股市,市场有可能解读过度”的午评,看似正面,实际上是在向整个市场传递不正规、不准确消息。”于是,周三下午开盘便跳水至2939点。直到周四晚,银监会才表态:“规范理财产品还处于内部论证阶段”,令人啼笑皆非。


为何隔了两天才出来澄清?是谁向市场泄露了这份尚在论证阶段的内部文件?好端端的市场走势,却硬生生地被破坏了。


建议:证监会新闻发言人不能只局限于在周末开新闻发布会,当平时盘中出现造成市场剧烈波动的重大利空传言,应会同有关政府部门或上级,及时予以澄清和说明。对市场的任何违规行为,不管是来自上市公司、机构、大户,还是出自管理层的其他监管部门,都应一视同仁、一查到底。这样,依法治市才有权威性,才能令市场信服,树立证监会的公信力。

责任编辑:唐正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