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明知是赝品,但肯花真品的价格,不是因为投资者愚蠢,而是出于两点考虑,一是制造赝品的人后台硬,二是大家对交易链心照不宣,可以转手获得更高的价格。 以前大家看中了一些国企的强大背景,高价购入债券,现在突然说要市场化了,潜规则被打破,惨剧就此发生。 去产能导致央企、国企违约风险急剧上升。4月11日,中国铁路物资股份公司公告,暂停168亿元债券融资工具的交易,成为首个暂停债券交易的央企。 媒体统计,截至2016年7月底,国内信用债市场共18家发行主体的38只债券违约,违约金额247.6亿元。 国企现原形。在今年的违约事件中,涉及民企9家、金额28亿元;央企子公司和地方国企6家,金额高达164.7亿元,占违约总金额的66.5%,目前已经偿付不足15%。 我们做出三个判断。 第一,信用债违约可能高达上千亿。 债券市场打破了中国股市的一个常态:国企效率低,民企信用差。一旦国企去产能、去杠杆,大规模化解债务,就到了撕破脸让投资人吃药的时候。潜伏在水下的国企信用差浮出水面。 从全球垃圾债违约率的情况看,经济越差,违约率越高,以CCC级信用债为例,2001年和2009年全球GDP增速处于低点时,违约率分别高达11.5%和10.9%。根据联合资信评估公司的报告,2015年我国公募市场债券违约率为0.10%(当年年初存续且具有债项信用级别的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非政策性金融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以及资产支持证券;债券违约率=当年发生违约的债券期数/ 期初债券期数)。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中国非金融企业的债务总额为105.6万亿元,占GDP比重为156.1%。如果去除地方融资平台中已计入地方政府债务的部分,总债务为97.1万亿元,占GDP比重为143.5%。如果以0.1%的违约率计,违约总额约为千亿左右。 其次,国企违约蔓延将引发金融危机与实体危机。 彻底解除国企杠杆,一次性解决债务风险,想办法把国企的债务让所有的投资者背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些技术部门似乎有意这样做。7月23日,央行主管《金融时报》撰文称,坚持市场化方式处置债券违约,刚性兑付只治“标”不治“本”,本质是在“麻醉”投资者的投资理性,使投资者丧失市场风险的判断能力。这很有可能反映了央行的想法。 违约不仅让投资者痛苦,国企更痛苦,以为国企就此轻松,真是太天真。违约的国企大都靠输液生存,拔掉管子就会进入昏迷状态。某些资源、重化工业的国企坐成一排集体输液,集体被拔掉管子,后果不堪设想。 如果有人违约不付钱,投资人会做两件事,一是拔了所有人的管子,要多快就多快,把损失降到最低,二是提高输液价格,这些行业的国企借不到便宜钱。从理论上来说,让僵尸企业垮台是好事,但短时间内让僵尸集体垮台,小心脏受不了。 你政府兜底,我高价买入。你不兜底,大家没命。中国债市的定价规则就是如此,别忘了云南城投的事,投资机构集体用脚投票,把城投债市场折腾掉半条命。 金融产品定价有连带关系,你说东北煤炭不好,投资者立马抛售西北煤炭、南部有色。想不付钱赊账?一边去。违约的企业指数级增加,投资者集体投票,风潮迅速席卷所有国企,金融市场瞬间冻结,危机立马就到。 第三,国企债信用崩溃,将使政府信用崩溃,而政府信用是威权市场经济体中最重要的信用。 目前债券牛市是人为造成的。各国利率下行,相当于刻意在维持证券货币的高价。还有资产荒,股市不大好、房产不让买,现在国企债券的背书说撤就撤,国内的资产恐怕会继续用脚投票投到美国楼市去。其他还是评级不准,地方意志种种问题。 责任编辑:唐正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