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中报揭示险资动向。“万科股权之争”使得险资在A股的举牌现象受到了持续的关注,近期半年报的披露,则使得举牌线之下险资的暗流涌动也被置于聚光灯下——统计显示,在已经披露2016年半年报的上市公司中,一些公司被保险资金大举增持,虽然增持没有突破5%的举牌线,但6家上市公司的险资持股比例已超过4%,只要继续增持,就可能被举牌。 万科股权之争中,涉及到了对保险资金入市的合规性的争议,这提醒我们,在更多的A股上市公司有被险资“围猎”的可能性的当下和将来,监管部门没有理由再袖手旁观,首要的一点是,监管部门应该认识到,在资本跨界流动愈加频繁的情况下,推行混业监管已经是刻不容缓。 混业监管的目的在于风险控制,而非对保险等各路资金的歧视。很多时候,金融机构投资者并不比个人投资者更理性,这是因为,机构的投资决策也是人做出来的,而决策者的利益与金融机构本身利益指向并非完全重合,在某些时候,两者甚至会存在尖锐的矛盾,由于决策者对决策失败的后果并不负有全部负责,因此往往会选择为了暴力铤而走险。当金融机构的资金跨界流动,同时存在分业监管的盲区时,金融机构的投资决策因不受监管而过于激进,这使得金融风险在金融体系内集聚,而监管部门很可能不能掌握全面的情况。这种教训,正是2015年年中的股市震荡留给我们的。 就保险资金而言,近几年针对保险资金的投资政策不断松绑,使得险资在金融体系内不同部门间的流动更为自由,这是金融混业监管必须跟进的现实背景。2012年,保监会出台了险资运用的13项新政,规定的投资范围几乎囊括了当时业内能预期到的所有投资工具,然后是2014年,发布了近10条投资“松绑”政策,其中,保险资金进行权益类投资的比例上限由之前的25%提高到了30%,进入股市的限制被大大放宽,2015年印发的10项保险资金运用的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对限制性规定进行松绑。目前可以说,只要是险资想要投资的领域,除极个别之外,基本没有任何政策上的障碍。 从险资对股票等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来看,险资的权益类投资是稳步增长的。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14年2月末,保险资金的运用余额中,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创下了8330.85亿元的历史新高,占资金运用余额的10.63%。而接近2年之后的2016年1月,保险资金持有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为15461.86亿元,几乎是前者的两倍,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比例也提升到了13.61%(2015年这个比例更是在15%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比例还远远没有达到30%的投资上限,然而考虑到险资在杠杆运用等方面的不透明性,尤其是中小险资风格激进,对投资风险的控制已经是不容忽视的了。 越来越多的金融控股公司诞生并崛起,是混业监管时代将要来临的重要信号。当下,很多实力强大的传统企业都有向金控公司转型的内在需求,比如举牌万科的宝能系和恒大,都有对金融领域的全面布局,近期增持民生银行的卢志强,其担任董事长的泛海控股也有从房企向金融公司转型的动向。混业经营的崛起,必然意味着混业监管时代的到来。 实行金融混业监管,是当下时代的内在要求,符合全球金融业的大趋势。客观来讲,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的优劣在学术研究领域并无定论,但从世界金融史来看,自上个世纪以来至今,很多国家的金融业经历的是一个从混业到分业再到混业的交替循环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这是顺应不同阶段的金融业状况与需求进行调整的自然结果。目前,在全球多数国家的金融业都已经实现混业经营与监管的现状下,中国也不可能例外。 责任编辑:唐正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