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09年,国家出台了钢铁、汽车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并实施了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政策措施,对推动相关产业快速回暖并带动整体经济走出困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0年,中国经济将面临结构调整的重大课题。在此背景下,哪些产业将大放异彩?有关专家认为,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医药等七大产业值得关注。 旅游、家电增长有望提速 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旅游、家电行业仍然逆势增长,表现十分抢眼,而年终多方面透露出来的信息也表明,旅游、家电等行业明年仍将保持良好增长趋势,成为消费领域的重要看点。 金融危机并没有影响老百姓旅游的热情。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最新预测,2009年国内游为19亿人次,同比增长11%;国内游收入约1万亿元,同比增长14%。 而国家对旅游行业的重视,也将继续为旅游业发展带来机会。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业定位于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分析人士认为,这一意见的出台,意味着旅游业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招商证券的一份报告指出,明年我国旅游业将进入全面复苏阶段。居民出游意愿强烈,国内游持续旺盛,预计今年国内游将超过20亿人次,比2008年增长17%,入境游市场有望持续复苏,预计2010年旅游人次增速将超过20%。 中信证券的报告则预计,在经济复苏、政策环境利好、世博拉动的背景下,旅游行业有望恢复高速增长,预计旅游总收入增长17.7%。 与旅游业一样具有发展潜力的,还有家电行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要进一步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继续实施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国务院已决定,将进一步推进促消费政策,继续实施家电下乡政策,大幅提高下乡产品最高限价,进一步完善下乡家电产品补贴标准和办法,各省(区、市)可根据本地实际增选1个产品纳入补贴范围;家电以旧换新试点明年5月底结束后,继续实施此项政策,并在具有拆解能力等条件的地区推广实施。 有关专家认为,从刺激家电消费政策的实施范围、方式和时间跨度上来看,明年家电下乡取得的成效将进一步扩大。 “在政策刺激力度加大的情况下,内需的消费潜力会被进一步激发,尤其是农村消费潜能的释放。”国信证券分析师王念春认为。 上海证券分析师邓永康也认为,随着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住房条件的改善,2010年家电内销有望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速。 煤炭资源整合提升话语权 2009年对于煤炭产业而言,可谓“日子很好过”:在山西展开大规模资源整合等因素影响下,煤炭供给有所下降,煤价保持稳定,煤炭企业的话语权得到提升。有关专家认为,2010年,随着煤炭资源整合的深入进行,煤炭行业的话语权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记者了解到,目前无论是煤电企业,还是业内专家和分析师,大都预期2010年合同煤价将出现上涨,其分歧只是幅度大小。 “在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取得经验后,必定要向全国推广。”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副秘书长梁敦仕说。 今年10月底,国土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通知》,计划在2010年进一步推进煤炭等矿产资源整合。目前河南、内蒙以及黑龙江等煤炭资源大省也都为资源整合做了前期准备。 有关专家认为,在此背景下,2010年我国国内煤炭供求将大体平衡,而通胀预期和国际煤价上涨,则有助于推升国内煤价。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国家发改委已明确表态不再干预电煤合同价格谈判,这意味着煤炭市场化改革跨出重要一步,煤企的定价话语权得到提升。 另外,在全球以及我国钢铁行业复苏的背景下,稀缺焦煤产业或面临更好的发展机遇。在钢铁业复苏的背景下,目前主要进口经济体的焦煤需求增加明显。业内预期,2010年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将增加进口炼焦煤超过1000万吨,由此,中国可进口的数量将减少。 明年资源类产品的价格上涨预期也比较强烈。据招商证券预计,2010年国际炼焦煤长协价格涨幅或达40%。这将促使我国部分进口转向国内,同时出口企业增加出口,减少国内供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升国内煤价。 医药医改利好将充分体现 2009年,一系列重要的医药行业政策密集出台,包括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系列意见和方案、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意见、完善政府卫生投入的意见、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办法及具体目录、新农合医疗报销药物目录、国家基本药物零售价格通知等重要文件。 从医改的五项基本工作来看,目前在医保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及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业内人士认为,作为难点的公立医院改革,也有望在近期推出试点方案。此外,包括国家处方集、医疗机构配备使用以及采购配送在内的多个实施细则有望在今年年底之前发布。 中信证券分析师姚杰认为,随着人口城镇化、老龄化以及居民保健意识提高,加上医改带来的医疗环境改善,预计今年和明年行业收入将分别增长19%和21%,税前利润将分别增长22%和24%。 从具体行业看,原料药方面,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将引发市场对其需求大增的预期;化学制剂方面,由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红利尚未完全体现,基本药物制度又将开始实施,2010年制剂收入获得较高增速的可能性较大,但利润率会受到一定影响;中成药方面,拥有基本药物目录中药独家品种的企业,明年在基层医疗市场可能迎来大幅增长,比如云南白药、千金药业、三九医药、天士力、马应龙等。 此外,随着《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和中药饮片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药饮片将迎来加速增长;医疗器械方面,医改政策实施将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带动医疗器械需求增加;医药商业方面,相关龙头企业在大规模整合潮中将迎来发展良机。 受甲流疫情影响,相关疫苗企业也将获益。工信部8月以来5次下达甲流H1N1甲型H1N1流感疫苗收储订单,累计下达计划11428万剂,涉及金额26亿元,参与研发并获得生产批文的8家企业利润丰厚。虽然甲流疫情终将结束,但其对季节性流感疫苗市场的刺激是巨大。中信证券预计,明年国内季节性流感疫苗需求量可能接近1亿人份。 新材料市场规模将急剧扩大 “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对于我国调结构促消费具有重要的意义。”发改委研究院产业所研究员王岳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正是我国发展新兴产业的有利时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兴产业中与资源、环保相关的节能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最为看好,而创新则是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 “具有一定发展基础,并且拥有广大市场需求的新兴产业会较快发展起来。”天相投顾策略分析师周荣华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我国新兴产业仍处在初期阶段,核心技术的掌控是发展的关键。“现在像风电、核能的核心技术都是进口,以市场换技术,换来以后一定要经过积累成熟,最终实现自我创新。”周荣华认为,与节能技术紧密相关的新材料、新能源发展前景比较好。 “特别是在建筑节能领域,新材料很有可能将取代传统材料。比如说用于建筑的保温材料,不仅能有效降低能耗,还将提升住宅建筑的舒适性。”周荣华说。 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新材料市场规模已超过4000亿美元,由新材料带动而产生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则是更大的市场。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新材料产业发展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新材料产业体系。2008年6月,国家发改委决定在新材料产业发展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宁波、大连等7个城市,建设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而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研究制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和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由于看好中国新材料市场的发展潜力,国际材料巨头也纷纷调整其在中国的战略布局,杜邦、拜耳、巴斯夫等跨国企业纷纷增加投资,寻求与中国本土企业的战略合作。有关研究机构预计,到2010年,中国新材料产业的市场规模将急剧扩大,有望突破1300亿元。 不过,专家指出,在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定不能操之过急,“我国的新兴产业正处于培育和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政策的扶持和资金的支持,市场的培育和技术的突破也是有一段过程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对本报记者表示,服务平台的搭建、人才的培养以及企业的自我创新机制建设将有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张立群建议,我国企业应加强国际技术合作,增强核心竞争力。 新能源汽车孕育长期投资机会 新能源汽车行业近来利好不断。近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了《关于促进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将通过资金、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打造上海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中心的地位。深圳近期亦将推出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扶持政策。 “新能源汽车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缓解能源供需矛盾的同时,也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元证券研究员周海鸥表示,“新能源汽车涉及36个行业,关系到数千万个就业机会,已被许多汽车生产国当作振兴经济的突破口。” 今年3月发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对发展新能源汽车制定了大致目标——未来三年,中国将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产能。到2012年,新生产汽车中将有10%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产值有望达到5000亿元。 新能源电动汽车按技术路线分,主要包括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EV)和燃料电池汽车,其中高效储能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是电动汽车的动力源(600405,股吧),目前主要产品是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日本在该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国内在资金、技术和规模上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分析人士表示,短期应关注技术更加成熟的镍氢电池。但从长期来看,性能更好的锂电池更具优势和潜力。因此从技术角度来看,短期内新能源汽车发展将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主,中长期将以纯电动汽车为主,最终形成纯电动汽车和燃料汽车并存的局面。 从目前的产业布局来看,电动轿车和电动客车将率先启动。国内从事电动轿车研发和试生产的企业较多,其中比亚迪、东风、奇瑞、一汽等公司已有产品下线,随着规模化生产不断深入,目前制约其发展的价格障碍将逐渐弱化。而在电动客车方面,我国在纯电动客车的研究上具有领先水平,在未来的竞争中更有优势。 周海鸥表示,新能源汽车板块前景光明,孕育着长期投资机会。从投资角度看,投资者应该重点关注具有核心技术和竞争优势(310368,基金吧),以及从国家产业政策中受益较大、具有明确业绩增长预期的公司。 房地产二、三线城市发展潜力大 2009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先冷后热,其快速回升也对经济整体回暖发挥了重要作用。展望2010年,有关专家指出,在整体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也将出现洗牌:一线城市整体发展速度或放缓,二、三线甚至四线城市发展有望提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对此,住建部下属研究机构一位专家认为,“从城镇化特别是放宽户籍限制的路径选择上来看,中小城市将是'主阵地’,这就意味着二三线城市,甚至四线城市的房地产业将迎来大的发展机遇。”上述专家说。国泰君安、中投证券等券商研究所也普遍认为,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将加快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步伐。 “特别是那些与大城市距离比较近的小城镇,房地产业发展空间会很大。”中国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陈晟说。 据分析,二三线城市房价上涨速度慢,整体尚未达到前期高点,而需求结构总体表现良好(主要是刚性和改善性需求),因此在推进城镇化等有利因素驱动下市场发展潜力较大。 中国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联合会副会长王永平还指出,受经济复苏以及政府抑制投资和投机性住宅需求等因素影响,将有大量资金重新流向商业地产领域。而新保险法也打通了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的通道,未来优质商业物业将有较大提升空间。 记者注意到,今年年初以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等地产巨头纷纷“抄底”商业地产。最新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出商业地产正在复苏。据统计,11月全国主要城市办公楼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6%,商业营业用房价上涨2.1%,环比则分别上涨0.9%、0.6%。 清洁能源有望迎来爆发性增长 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坚决管住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将为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带来巨大发展机会。 “降低能耗、调整能源结构以及发展低碳技术是降低碳排放量的三个主要方式。”华泰联合证券分析师王爽对本报记者表示,受益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有望迅速从目前的初创期发展到成长期,其总容量或有爆发性增长。“具体而言,主要是核电、光伏以及新能源汽车。”对于风电、水电,王爽认为其发展较为成熟,可能下一步会通过竞争形成优势企业。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量中占80%,全球该比例则为28%,而中国的火电厂消耗了约50%的煤炭,因此降低火电比例、提高清洁能源比例是最有效的减排方式。 专家表示,发展低碳经济对产业的影响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虑:一是对碳减排最有效的,比如说与能效指标直接相关的产业;二是能对GDP有所拉动的;三是从技术与成本角度来看能够进行大规模产业化的。 我国目前有上百家太阳能光伏企业,其中生产的太阳能电池组件90%以上出口到国外,国内市场仅占小部分。而根据此前公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10年我国太阳能发电总容量达到30万千瓦,2020年将达到180万千瓦,发展前景极为广阔。“现在也有人在提风电、太阳能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实际上这要看是从哪个角度来讲,像风能可能是低端设备这块有过剩的问题,太阳能可能是指多晶硅领域,但从长远来看,整个产业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王爽说。 “新能源等产业的发展需要有条件,比如说技术或者资金的投入。”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王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新兴产业之外,像钢铁等一些传统产业同样具有巨大的机会。因为钢铁等传统产业是排碳大户,发展低碳经济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肯定会有较大的促进。“关键要看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的落实。”王爽强调,这对行业的影响很大,“比如说钢铁行业,将来可能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节能建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