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百合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合医疗)于6月17日公布最新招股说明书。公司拟发行3000万股,欲登陆深交所,保荐机构为广发证券(000776)。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一次性使用医用耗材等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百合医疗此次拟募集资金5.07亿元用于静脉输液耗材类产品扩产及性能提高建设项目、血液透析导管扩产及性能提高建设项目、血液灌流器扩产及性能提高建设项目等五类项目。 最新招股书披露,2013年、2014年、2015年。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35.52%、32.11%、36.65%,未来公司存在因净资产增长较大而在短期内出现净资产收益率下降的风险。在募投项目方面,公司坦言,若募投项目达产后无法实现预期销售,则公司的营业利润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公司未来还可能面临部分货款不能回收、存货跌价、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才短缺等风险因素 百合医疗曾于2014年提交申报稿。招股说明书编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IPO进程,因此投行精英们花费好几年心血倾力打造,但是也不乏“粗制滥造”。有投行人士指出,百合医疗最新招股说明书使用的行业数据“陈旧”。粗略梳理发现,招股说明书使用的“陈旧”数据至少达到7处。 国外大型医疗器械制造商凭借其资金优势和品牌优势通过并购国内企业或由国内企业OEM的方式降低生产成本,进入基础医疗器械市场,将会给中国医疗器械制造企业带来强大的竞争压力。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医药合伙人史立臣认为,目前医疗行业已经发展到整合期,否则在国外巨头的压制下本土企业将举步维艰。 短期内存净资产收益率下降风险 最新招股书显示,2013年、2014年、2015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4.112万元、33.037万元、43.925万元。其中,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分别为:4.873万元、7.020万元、11.115万元。同时,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应收账款分别为,3.249万元、3.615万元和1.959万元。应收账款随着公司销售规模的增长及销售方式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应收账款占同期流动资产比率分别为27.43%、20.07%、6.39%。公司也坦言,未来若个别客户经营状况严重恶化、支付能力下降,会导致公司存在部分货款不能回收的风险。 招股书还披露,报告期内,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35.52%、32.11%、36.65%,本次发行股票后净资产将大幅增加,由于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建成并产生经济效益需要一定的时间,公司存在因净资产增长较大而在短期内出现净资产收益率下降的风险。 在募投项目方面,公司坦言,项目达产后,若市场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则公司面临募投项目无法取得预期收益的风险。同时,公司募投项目达产后,每年将新增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月2.407万元,若公司募投项目可以顺利进行,公司预期新增利润将足以抵消上市折旧费用增加,但若公司募投项目达产后无法实现预期销售,则公司的营业利润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行业竞争方面,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在于国内同行的竞争中保持了一定竞争优势,在与国际企业的国内竞争中,公司采取以高性价比的产品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策略,取得相对优势。但由于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众多,若公司不能持续保持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公司的经营业绩可能会受到不利影响。 未来可能面临存货跌价风险 招股书披露,报告期内,公司各期期末存货净额分别为3825万元、5488万元、5531万元,占同期流动资产比例分别为32.29%、30.46%、18.05%,虽然公司存货占同期流动资产比重逐渐下降,但比重仍然较大,若发生市场需求下降等情况,公司将面临存货挤压以及存货跌价的风险。 公司坦言,未来存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风险。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报告期内,公司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分别为6786万元、10990万元、12606万元,占各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28.14%、33.27%、28.07%。若未来年度劳动力成本增长过快,可能给公司的成本控制带来压力。 同时,医疗器械技术的多学科综合性,导致相关人才培养无法由教育培训机构或者某一单一机构直接提供,通常需要在本行业企业内自身培养,这就导致了相关专业性技术人才和销售服务人才稀缺,在未来经营过程中,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也存在该类人才短缺的风险。 在安全生产方面,招股书显示,公司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对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对生产人员严格实行安全责任制度,并制定了一整套公司安全管理制度,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但在日后的作业过程中可能会因工作人员违反相关规程制度作业、安全监管不严格、操作不规范等原因而造成安全风险,从而给公司的日常经营带来损失。 最新招股书多达7处使用陈旧数据 第一处:留置针市场数据使用2005-2010年数据。招股说明书显示,“全球留置针消费量从2005年的11.32亿支提升至2010年的15.38亿支,年复合增长率为6.28%。高收入国家对留置针的消费量保持平稳增长,2005年到2010年年复合增长率约3.44%;由于发展中国家留置针普及率很低…2005年到2010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2.36%,成为推动全球留置针消费量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介绍中国留置针市场时,招股书说明书仍使用了2005-2010年数据,如下:2005年到2010年,中国留置针消费量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8.65%,其中2010年消费量比2009年增长27.11%。预计2015年,我国留置针的消费量达到7.56亿支。 第二处:血液灌流器市场规模使用2010年数据。招股说明书显示,2010年,我国整个血液灌流产业销售额为2亿元,销售规模很小。 第三处:输液接头市场规模使用2011年数据。招股说明书显示,“据统计,2011年我国医院使用的输液接头,约97%为肝素帽,肝素帽的年使用量3.32亿个、无针输液接头只有3%的使用份额、年使用量不足1000万个(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第四处:全球透析人数使用2011年数据。招股说明书显示,“2011年,全球透析人数为215.8万人,同比增长6.4%。国内市场方面,2012年中国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第五处:导管及中心静脉导管使用2012年数据。招股说明书显示如下:据Kalorma Information 发布的报告统计,2012年全球导管销售量达到8.21亿支,收入达到232亿美元,预计未来将以7.1%的增速递增。据Kalorma Information发布的报告统计,2012年全球静脉内导管销售量达到7272万支,销售规模达到24亿美元,预计未来5年以7.3%的复合增速递增。据Kalorma Information发布的报告统计,2012年中心静脉导管全球市场用量为3825万支,市场规模为7.65亿美元,预计未来5年同比增速2%。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统计,2012年我国中心静脉导管销售额为4.13亿元,2017年中心静脉导管销售额预计达到8.2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4.8%。 第六处:全球医用耗材市场规模使用2012年的数据。招股说明书显示,“根据Global Trade Atlas 的统计数据,2012年,全球医用耗材市场规模达到850.3亿美元。。。”(数据来源: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4年第20卷第7期)。 第七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使用2014年的数据。招股说明书显示,“行业集中度不高,据国家药监局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底,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已达到16169家,其中:一类3966家,二类9355家,三类2848家。”据查询,国家药监局官网今年2月2日发布了《2015年度食品药品监管统计年报》,最新数据为“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国实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4151家,其中:一类5080家,二类9517家,三类2614家。” 面临全球化竞争压力 百合医疗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为黄凯。黄凯持有公司股份4959.51万股,占发行前公司总股本的55.11%。目前医疗器械的市场竞争是全球化的竞争。医疗器械市场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国际贸易往来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但全球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较高,目前排名前25位的医疗器械公司的销售额合计占全球医疗器械总销售额的60%,国内医疗器械市场中,高端医疗器械占整体市场的25%,基础医疗器械占整体市场的75%。 受巨大的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吸引,国外知名医疗器械企业陆续在中国投资,世界医疗器械前十强中有8家已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目前国内高端医疗器械市场的70%已被跨国公司占领,多数关键技术仍被发达国家的大公司所垄断,国产高端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性能和质量水准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美国GE、德国西门子、德国贝朗和荷兰飞利浦等国外公司在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中竞争优势明显。 根据加入WTO的承诺,2000年—2005年中国海关税目中60个医疗器械产品税号已由原税率10.5%降到4.4%,部分医疗器械实现了零关税,2003年初中国取消了大型医疗设备进口的审批权,国外医疗器械产品可以全面参与国内市场的竞争,国外高端医疗器械产品进入中国的税收成本大幅降低。 国外大型医疗器械制造商技术先进、资金雄厚、人才集中,在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上拥有丰富的技术和经验,垄断了主要高端医疗器械产品的核心技术,可以凭借其资金优势和品牌优势通过并购国内企业或由国内企业OEM的方式降低生产成本,进入基础医疗器械市场,将会给中国医疗器械制造企业带来强大的竞争压力。 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医药合伙人史立臣认为,国内企业需要加强合作,并且有龙头公司来进行这一工作,目前医疗行业已经发展到整合期,否则在国外巨头的压制下本土企业将举步维艰。但百合医疗称其并没有整合计划,这也让该公司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责任编辑:熊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