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铜在11月中旬脱离前期整理平台,一举攻破52000元/吨关口,当前围绕53000—56000区间演绎高位振荡行情。笔者认为近期铜市运行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即市场做多信心重新聚集到经济复苏这一宏观题材。另外,由于美元避险属性的调整,沪铜与美元此消彼长的价格关系也逐渐被打破,甚至开始出现同向偏强趋势。预计在市场未出现新的重大利空的前提下,沪铜将掀起新一轮上涨行情。当然,随着主要经济体复苏局面趋于稳定和通货膨胀预期的增强,市场流动性收缩效应或对铜市造成一定压制。 沪铜重归经济复苏指引。自年初见底反弹以来,沪铜始终保持强势振荡上行姿态,粗略估算,沪铜本年度回升幅度高达150%。总结其v型反转上行规律,笔者认为这是市场对金融危机以来供需失衡积极修正的结果,而宽松货币和美元贬值等金融题材使这种纠偏力度被有效放大。只是在不同的经济运行时段,沪铜上涨主导因素有所区别。如果说上半年经济复苏“嫩芽”和天量信贷刺激了沪铜的技术性超跌反弹,那么三季度在外围宏观经济仍有所反复的情况下,铜的金融属性则被市场深度发掘,从而在美元下挫和通胀预期指引下走出一段波澜壮阔的上涨行情。进入10月下旬特别是11月以来,沪铜曾短暂陷入盘整僵局,高企的库存规模一度引发市场看空情绪蔓延。然而,随着经济实质性复苏信号得到确认,市场乐观氛围再度聚集并推动铜价继续上扬。相反,对比沪铜和美元指数走势图可以看出,自10月下旬开始,两者反向关联程度已经不大明显,这说明现阶段货币因素对铜价的影响开始弱化。铜价内在运行机制发生变化的结果是,市场价值重心重新落在维系铜价上涨的最根源动力——经济复苏之上。 近期一系列数据显示世界经济正走出前期“好坏参半”的阴影,而且已经迈开实质性好转步伐。今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增长2.8%,为连续四个季度萎缩后的首次增长,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美国经济衰退已经结束。受益于美国政府扩大购房减税范围,延长政策实施期限等一系列举措刺激,11月美国房屋开工年率较前月增8.9%,环比增幅为2009年5月以来最大。11月份美国失业率由前月的10.2%下降至10%,趋势性见顶信号初露端倪。房地产和劳工市场的企稳好转,对美国经济回暖具有最直接的指示意义。欧盟本月17日公布,12月服务业及制造业扩张速度是近两年来最快的,由此显示欧元区经济正凝聚成长能量。英国统计局当天也公布,11 月失业率意外下滑,是去年 2 月以来首现,为英国经济走出 30 年来最严重衰退再添新气象。 铜市目前虽仍受整体供应过剩和高库存制约,但经济实质回暖将不断催生下游消费增长,从而缓和当前市场供求宽松格局。有分析认为中国铜加工行业开始新一轮的库存重建,这显示国内铜消费在下游行业加速回暖带动下,未来增长前景依然被看好。对海外市场而言,中国6月铜进口量自5月纪录高位下滑以来,欧美企业补库需求接力中国因素被市场广为预期,但经济反复局面令其表现一直不尽如人意。不过,随着四季度欧美经济实质性复苏步伐的推进,此番愿景似乎曙光再现,不少机构对明年世界铜市消费做出乐观估计。在预期主导的期货市场,相信沪铜会凭此再次向上拓展空间。 美元反弹难改沪铜强势。美国向好经济数据激发了投资者对未来美联储加息的预期,由此带动美元指数自12月初展开反弹,目前已升至77高位,且仍未显示有衰竭迹象。不过,近期美元反弹对沪铜的利空作用有限,两者甚至出现了阶段性同向运行走势。究其原因,这是美元在新的经济运行格局下,其避险属性发生调整的结果。随着金融危机阴霾渐退,美国经济复苏过程得到确认,而前期宽松政策开始面临转换窗口,市场预期未来会出现加息套利交易机会,这驱动美元反弹走高。另外,近来一些国家主权债务违约风险集中爆发,导致国际资金由新兴市场向发达经济体回流,这也对美元反弹形成提振。据此可以看出,美元已不再单一受“商品—货币”反向回馈模式主导,而更多地呈现多元归因倾向。在此前提之下,铜价、美元同步走强将是两者各自针对经济复苏和套利需求做出的合理化反应。况且,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FED) 16日已宣布继续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重申其会保持低利率。失业率表现是美联储未来加息的重要参照依据。虽然我们预期美国失业率回落态势将得以延续,但其作为经济滞后指标,何时企稳尚需时日观察,这为低利率政策预留了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未来经济流动性收缩成潜在利空。尽管世界经济复苏才刚刚开始,但考虑到政策调控的时滞效应,目前各国关于宽松政策何时退出被提上议事议程。特别是由于未来通胀和资产价格泡沫风险隐现,澳大利亚、以色列和挪威等国央行在四季度相继加息,预计未来其他国家也将跟进。有学者指出,明年一季度后,随着企业盈利的增加,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以及消费品通胀的抬头,新兴市场国家将先于发达国家采取紧缩的政策,届时应对经济衰退的全球性刺激政策将会宣告结束,市场一度宽裕的流动性局面或将得到改变,这为铜期货牛市带来一定变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