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头条

七禾网对话尹克:投资,在已知中寻找未知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6-09-26 20:04:34 来源:七禾网

七禾网注:与嘉宾的对话仅作为研究之用,不代表七禾网的观点及推荐。金融投资风险丛生,愿七禾网用户理性谨慎。



尹克 博士

上海泓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投资总监。

1995年保送北京大学学习,1999年毕业后留学美国继续深造,从1999年至2005年在纽约州立大学先后获得计算机硕士、统计学硕士、计算机博士学位。

美国博士毕业后,尹克先生曾先后任职RBS苏格兰皇家银行固定收益部助理总裁, UBS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投行部副总裁,Goldman Sachs高盛集团的FICC部门量化策略分析总监,具有丰富的利用量化手段跨市场寻找套利机会的经验。 

2010年,尹克先生被华尔街著名对冲基金Pine River Capital Management (PRCM) 重金聘请至公司担任全球量化策略总监,后从纽约派遣回国,担任中国分公司总经理。他从无到有组建了一支超过50个人的团队,负责Pine River美元资产的全球交易策略和量化模型的开发工作,同时负责亚洲量化股票交易,取得了优异的业绩。 


访谈精彩语录:

海外投行、对冲基金最大的特点是分工细致、研究领域细化。

做投资,需要对每个领域做研究深入,从这个角度而言,投资并不是一个人的事,而需要一个专业、强大的团队共同完成。投资是 “团体战”,不是“个人战”。

投资和其他行业不太一样,投资最重要的是人,只有人才能将先进的技术、策略、理念等带入这个行业,推动行业的发展。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创业的梦想,而我这个梦想被2013年的中国资本市场真正激发出来。因为无论是市场环境还是私募行业发展前景,那一年都是一个创业的好时机。

近几年国内量化投资发展迅速,成为私募未来一段时间的一个重要的增长点。

市场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系统,比我们使用的任何一个量化模型都要复杂,所有的量化模型都只是近似市场,或尝试抓住市场的一些碎片式规律,而不能完全复制市场。

“新常态”下的投资逻辑是,轻贝塔,重阿尔法,在严控风险的前提下赚取超额收益,精选收益风险比较高的市场机会。

对冲基金的核心即超额收益。

既然有自信做多策略基金,也就意味着我们对每个策略都很有信心。我认为我们目前每一个策略都很拿手。

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之下,不断钻研,提高模型的表现很重要。

只要模型的超额收益够高,即使在股指期货受限之后依然能够获利。

我们所有的投资策略和机会最看重指标是——收益风险比。

量化对冲从收益风险比来说是远远优于纯多头的。

私募在初期最大的风险和可能失败的原因是规模,到中期最可能被市场风险所击倒,即投资出现亏损。长期发展则需要重点面对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即短期靠资源,中期靠能力,长期靠人品。

整个团队一直保持一种求学若渴的精神,永远对市场充满好奇,不断进行探索,并在各自所擅长的领域争取做到足够深入和专业,为投资者不断提升预期收益。

未来的私募或者对冲基金,不再是一间屋子,两个人,三台电脑的模式,而是大团队之间的协同作战。

“泓”指代深而广的水,“信”则是诚信,我们努力在投资上和策略上做到深而广,和投资者的关系可以充分信任。

(选择私募和基金产品时)第一,最重要的是要注意产品的发行平台,保证资金安全。第二,在选择策略时要明白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业绩。



七禾网1、尹总您好,感谢您和七禾网进行深入对话。您先后在RBS苏格兰皇家银行、UBS瑞银证券、Goldman Sachs高盛集团、Pine River对冲基金等公司任职。这些工作经历,让您感悟最多的是什么?


尹克:海外投行、对冲基金最大的特点是分工细致、研究领域细化。在国内我们定义一个人的投资方向,可能会简单地概括为股票、期货或者债券,但在国外会将这些大类继续细分为许多小类,每个人都会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研究得非常深入,并逐渐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因此在华尔街找工作,雇主们更看中应聘人员在某一个特定领域的工作经验,其他无关的则没有太大参考价值。这给我一些感触,做投资,需要对每个领域做研究深入,从这个角度而言,投资并不是一个人的事,而需要一个专业、强大的团队共同完成。投资是 “团体战”,不是“个人战”。

泓信正是借鉴了海外机构的成功经验,自成立之初,便坚持这一原则。我们的投研团队按照具体策略来分组,目前有固收、股票量化、商品、期权、港股等五大策略投研团队。通过团队间的合作,尽可能覆盖整个二级市场的投资标的,做到对每个领域的深入钻研,挖掘细分领域的绝对收益,为投资者创造稳定、超额的回报。



七禾网2、华人群体在华尔街工作的人数多不多?在华尔街,华人群体是属于优秀阶层,普通阶层,还是低端阶层?


尹克:量化投资在海外已有三十多年发展历史。由于其主要运用数据来挖掘市场规律,并分析和建模,因此早期在华尔街从事这类工作的大多数人都有着深厚的数学、物理学背景而非金融背景。发展至今,华尔街的量化公司也更愿意招上述专业的人才。而华人在物理和数学两门学科上的水平普遍比较高,因此占比自然会比较大。随着市场的发展,华人在华尔街的地位也逐步提高,从最初仅仅涉及投资、交易、市场等基层工作向管理层延伸,这和华人基础以及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都有一定关系。


七禾网3、就量化交易领域而言,在人才、技术、软件硬件、投资策略等方面,中国和美国还有哪些差距?


尹克:投资和其他行业不太一样,投资最重要的是人,只有人才能将先进的技术、策略、理念等带入这个行业,推动行业的发展。近年来海外归来进入私募行业的人才越来越多,由于这些人的回归,促使中美量化交易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收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差距。目前两个市场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市场发展程度上。美国相对中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相关的金融衍生品和工具比较多,可以开发很多收益风险比较好的策略,目前海外对冲基金产品的策略数量可达50多个,甚至超过100个。而中国资本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能够用来对冲的工具有限,已有的工具也受到了一些限制。初步估算,国内市场目前真正独立的策略也只有10个左右。


七禾网4、您原本的工作很不错,为何选择在中国自己创业?您当年创业的初衷,现在实现了吗?


尹克: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创业的梦想,而我这个梦想被2013年的中国资本市场真正激发出来。因为无论是市场环境还是私募行业发展前景,那一年都是一个创业的好时机。首先,当时的市场环境极具吸引力。我们回顾一下:当时大盘约在2000点;银行股估值不到4倍的PE;可转债相对正股的溢价几乎是零;由于钱荒影响,很多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在15%以上,可以说是一个绝佳的投资环境。其次,我们对当时行业有一个美好的预期,即中国的私募行业将逐步告别野蛮生长,走向正规化发展。伴随2014年私募基金备案制度的实施,这一预期也确实成为现实。中国量化投资市场显然孕育着巨大的机会。于是在那一年,我与其他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放弃原有的事业,一起重新出发,成立泓信投资。初衷是打造一家在中国本土对标海外对冲基金的全球一流的投资公司。

目前我们正朝着这一目标大步前进。两年多的时间里,公司发展迅猛,人员已壮大到40人,管理资产规模也超过40亿。为了更快接近最终的大目标,我们并不断提升每个阶段的小目标,

不断突破自我,挑战极限。



七禾网5、在海外成熟市场做量化交易的一些海归,回国创业做私募,其优秀者往往能在短短的两三年内把管理规模做到数十亿,这让很多本土私募“羡慕嫉妒恨”。您觉得为什么海归量化私募比较容易获得市场的青睐?


尹克: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感觉,我认为可能是采样的偏差。毕竟海外华人多以接触量化投资为主,这些团队回国后进入的自然也是国内量化领域,导致海归量化私募在量化私募中的比例较高。近几年国内量化投资发展迅速,成为私募未来一段时间的一个重要的增长点。因此,我觉得并不是海归量化私募得到青睐,而是量化私募获得市场的青睐。此外,我并不认同将量化团队贴上“海归”和“本土”两个标签,本土也有很多优秀的量化交易团队,其中不乏在两三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将规模发展到几十亿的私募。



七禾网6、国内程序化交易领军人物陈剑灵认为“程序化交易发展了十几年,很难再找更深层的交易策略,策略进一步优化的空间非常小,所以,程序化交易更重要的是人驾驭策略的能力。”您是否认同?


尹克: 在这一点上大家对市场的看法可能不完全一样。金融市场是一个博弈的环境,每个人都在试图战胜市场。但由于市场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完全认识市场是不可能的,对其的认知永远都有提高的空间。事实上,市场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系统,比我们使用的任何一个量化模型都要复杂,所有的量化模型都只是近似市场,或尝试抓住市场的一些碎片式规律,而不能完全复制市场。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要做的是在提升对市场认知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模型,从而提高投资者的预期收益。



七禾网7、贵公司做量化交易的软件平台用的是哪一个?对下单速度要求高不高?有没有实时人工值守?


尹克: 目前券商程序化交易接口被暂停,我们使用的是恒生、讯投等平台方提供的交易软件。我们是比较低频的交易,因此对实时性的要求没有特别高。当然,再好的系统都有可能出现问题,人工值守是必须的。人工值守人员的主要职责是观察交易指令的反馈和我们发出的是否一致,并且实时监测伴随交易的反馈对不同产品以及公司总的产品层面的风险度的变化。


责任编辑:韩奕舒
Total:3123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