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央行的央行”之称的国际清算银行(BIS)周六(9月17日)发布报告称,中国银行业压力预警指标已经升至纪录新高水平。 国际清算银行(BIS)独创的“私人非金融部门信贷/GDP缺口指标”读数在一季度升至30.1%,是从1995年追踪中国相关数据以来的最高值。所谓的缺口就是信贷与GDP比例与其长期回溯趋势的偏离度。更详细的解释是私人非金融部门信贷/GDP缺口指标一旦读数超过10%,就表明银行业债务风险升高。该数据“爆表”就是信贷增长过度的信号,其后三年往往紧跟着的是银行业承受着严重的压力。 中国目前狭义贷款余额(8月底)高达103万亿元,而去年底GDP为67.67万亿元,二者之比为153%,偏离度实际达到43%。当然,BIS定义的分母是私人非金融部门信贷,而中国包括除私人以外的国有企业信贷。不过,BIS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标准,或分母里就包括中国国有企业的特殊情况。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BIS独创的私人非金融部门信贷/GDP缺口指标是科学的,衡量一个国家银行业债务风险以及整个经济风险是准确有效的。从实践经验看,BIS覆盖了42个国家以及欧元区读数,东南亚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高读数,2008年雷曼倒下之前美国的读数,都被BIS读出较高数值。而目前中国银行业读数超过了BIS覆盖的其他41个国家以及欧元区读数,并且明显超过了东南亚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高读数,也高于2008年雷曼倒下之前美国的读数。 对此决不能有任何麻痹大意思想。金融学家李扬曾称,无需过于担忧,中国债务水平从全球来看不算太高,且中国政府的债务处于可控范围内。中国问题最大的是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债务率2015年底高达131%。其实李扬作为长期在国家政府智囊部门的金融专家心知肚明中国金融业的状况。他也没有否定银行业的风险。按照BIS的计算公式,贷款与GDP的偏离度远远高于政府与企业的债务率。说明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杠杆率已经非常之高了。这是银行业的风险所在,也是整个经济风险所在。 从更本质的东西分析,不仅要看银行贷款总量,更重要的是要看贷款资产质量。目前,银行业贷款质量已经非常堪忧。这两年不良贷款直线上升就是明证。贷款都分布在产能过剩行业、低效的公共产品上以及地方融资平台上。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在中国整个信贷快速上升过程中,还出现了资产价格泡沫。2009年以来,中国房价大部分时间上升很快,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或者房价租金比例显示了很明显的泡沫。特别是去年初以来,由于政府彻底放松房地产政策,中国一线二线省会城市房价已经出现泡沫式失控性飞涨。 信贷的失衡加上房市的泡沫风险,从全球大范围的观察来看,应该是引起我们警惕的风险。高杠杆是一切风险的原罪,包括银行业在内。在房地产领域,在金融市场领域,杠杆的存在即促进了发展,但同时过渡的杠杆又最终成为了毁灭市场的源头。当务之急是痛下决心降杠杆,特别是降低银行贷款等金融杠杆。 对银行业的监管要严上加严。银行家们处于追求利润的本性驱动,会冒着风险给房地产下游增加杠杆,信用底线不断的放低,直到泡沫开始破裂的时候,银行家们出于自身的利益优先的原则率先的收紧和撤离又会导致整个反馈机制逆转反向强化。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次贷危机中,民众对于银行家们的谴责达到了一个小高潮的原因,事实上金融家的这种行为选择不仅仅出现在美国,世界上每个角落里金融家和银行家的本质都是一样的。这对中国是一个大警示与提醒! 责任编辑:熊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