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股票投资 >> 股市资讯

碳排放配额分配下月启动 2020年将开征碳税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6-09-26 16:39:22 来源:经济参考报

全国统一碳市场已进入启动前的“备战冲刺期”。经过前期摸家底和能力建设,碳排放配额分配工作有望在10月启动,并在明年上半年完成。在2020年之前的初期运行阶段结束之后,将会降低门槛扩容,并征收碳税,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启动碳税的前期准备工作。


2013年,在国家发改委的批准下,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省市开展了碳交易试点。据了解,截至2015年12月,七个碳交易试点市场共纳入企事业单位2000多家,年发放配额总量约12亿吨,累计成交量逾4800万吨二氧化碳,累计成交额超14亿元,市场价格在12至130元/吨二氧化碳间波动。


“整个广东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平台建设是优秀的,但是目前成交量在萎缩,价格也从每吨60元下降到20元左右,有偿竞拍也没那么积极。”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坦言,背后的问题首先是碳核查太松,供过于求。同时,交易平台直接和控排企业挂钩博弈,中间缺少缓冲环节。此外,政府干预太多。


以市场化手段促进减排目标达成的全国碳市场建设被寄予厚望。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大会召开前,中国明确提出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第一阶段将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重点排放企业,门槛在年标煤消耗量1万吨以上。据透露,新能源汽车的配额也将被纳入碳市场的管理。


“从2014年到今年年底,是全国碳市场的准备阶段,主要是完成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法规和配套的细则、技术标准制定,组织历史数据的报送核查,初始配额分配的方案研究以及地方开展相应的能力建设,目前全国已有九个碳交易中心。”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介绍说。


按照目前的思路,全国碳市场采用两级分工的模式,也就是中央层面确定排放总量和配额分配方法,省一级层面管具体分配、履约监管,除了新能源汽车以外,各省对免费配额的分配保留一定权利。目前配额免费分配采用基准线和历史的强度下降法两种方法,主要以现货为主。


据透露,经过前期摸家底和能力建设,今年10月国家发改委将启动全国碳市场的碳排放配额分配工作,到2017年的一季度或者二季度即可完成,启动运行。


2020年以后是全国碳市场的第二阶段,即完善和拓展阶段,扩大参与企业范围和交易产品,发展多元化交易模式。“纳管范围扩大到八大行业之外,门槛降低到年消费标准煤5000吨。同时我们正在跟相关部门积极研究,启动碳税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意味着没有加入碳排放权交易的企业也要征收碳税。”蒋兆理透露,希望到2020年以后免费配额分配都采用基准线法,而且期货交易的品种也进入碳市场。


目前,国内各试点的碳价约15至30元/吨。国家发改委初步估计,从长期来看,300元/吨的碳价是真正能够发挥低碳绿色引导作用的价格标准。如果以当前七个试点地区的碳价平均标准来测算,全国碳市场现货交易规模可能会达到12亿到80亿元。如果考虑碳期货进入碳市场,规模将放大到600亿到4000亿元。


【相关阅读】


激活低碳经济还需迈过三道坎


低碳发展是世界的潮流和趋势。在日前于此间举办的2016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上,与会中外专家认为,激活低碳经济还需迈过建立碳市场、建设低碳城市、完善扶持政策三道坎。


国家发改委将加快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14日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推动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及有关实施细则,强化全国碳排放交易法规的支撑,保证201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运行。


低碳城市建设五年存近6万亿缺口


一份名为《绿色金融与低碳城市投融资》的研究报告7日在第二届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上正式发布。报告预计,未来五年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所需投资总额将达到6.6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万亿美元),用于低碳建筑、绿色交通和清洁能源三大行业。据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此前的分析,政府财政仅能提供绿色产业投资需求的10%至15%。记者据此计算,未来五年我国低碳城市建设资金缺口达5.6万亿至5.9万亿元。


全国碳交易市场或会形成7-10家交易所


北京环交所副总裁周丞透露,根据初步预计,全国碳交易市场启动初期,可能会形成7-10家交易所,各个交易所通过差异化的服务有序竞争,吸引客户开户实现交易,最终形成交易场所的整合。


责任编辑:熊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