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看来,黄金的牛市可能还将持续,源于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在笔者看来,目前国际经济还处于衰退期,尽管美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但是欧洲和日本经济已经 持续多年的衰退,中国经济其实才开始进入衰退,这导致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也才开始衰退,所以美国经济的复苏将注定了非常缓慢,不可能独善其身。 因为世界经济史上,没有像今天这样经济一体化,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此前的程度。另一个是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 影响力,本世纪初世界经济之所以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经济持续十多年的景气周期,而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对资源 的强依赖,以及对制成品出口的强依赖,这对国际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可以说,2008 年华尔街金融危机,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导致美国金融业繁荣这样一个模式的终结,而当然华尔街金融危机后,尽管中国通过四万亿刺激对国际大宗商品尤其是发展中 经济体的经济帮助不小,但毕竟是强弩之末,中国经济此后在房地产的拉动下,尽管还能维持,但是对世界经济的拉动力,已然衰竭,这就是目前全世界经济处于严 重通缩的最主要的原因。 这种状况还能持续多久?中国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可能是导火索。有人说中国是希望通过房地产的泡沫缓解债务危机,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赢得时间,但这是不可能 的,因为房地产的繁荣再次拉动钢铁煤炭等过剩产能的爆发,房地产的繁荣对实体经济的戕害更加严重,房地产不可能帮助经济转型升级赢得时间窗口,只能是进一 步恶化产能过剩。 不论今后世界经济的萧条期如何开始的,这个阶段还没有来,而这正是黄金的机会。目前包括中国和俄罗斯央行都在持续增加黄金储备,而这更是将会直接推升黄金价格。 中国央行从去年6月开始发布黄金储备月度数据。黄金储备量于当期跳升57.3%,此后至今累计增加了10.6%。在过去14个月中,中国央行增持了175.1吨黄金,仅次于俄罗斯的约262.6吨,相当于同期世界黄金储备总增量的48.7%。在这个过程中,对于黄金资产美国、日本和欧洲等主要央行都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减少最多的反而是新兴经济体比如土耳其和委内瑞拉。 按照中金公司梁红的测算,中国 黄金储备目前仅列世界第六,相当于法国(排名第五)的75.1%和美国(排名第一)的22.5%。从黄金储备与GDP之比来看,中国仅相当于法国的 16.9%和美国的38.5%;从黄金储备与人口之比来看,中国仅为法国的3.5%和美国的5.3%。黄金占中国储备资产的2.4%,远低于法国的 66.5%和美国的75.6%。 世界上最大的黄金储备是美国,目前储备是8133吨,第二大是德国储备3378吨,中国是1829吨,法国是2436吨,意大利是2452吨,中国如论如何都应该超过法国和意大利,如果超越意大利,则必须增持600吨。目前中国对黄金的增持平均也就是每月十几吨,按照这个速度增持还得三四十年。 但是把中国增持黄金放在世界经济大背景下看,则增持也是有限的,因为中国的外汇储备正在下降,从2014年6月3.99万亿美元的峰值至2016年8月的3.19万亿美元,中国外汇储备减少了20.2%,两年减少了20%,这个速度还是很惊人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民币汇率的下跌预期,央行为了稳定人民币,必须抛美元,这是外汇储备下降的最主要的原因。 未 来中国经济还将进一步调整,人民币贬值压力还将加大,按照目前的汇率政策,央行还将采取牺牲外汇储备的方式稳定人民币,那么外汇储备还将下降,这时候中国 是要用美元购买黄金,增加储备,或者国内的黄金流出,央行去购买,或者放开民间购买黄金,进口黄金,或者禁止黄金出口等等政策,都将影响黄金价格和外汇储 备的增减。 由于俄罗斯黄金增持在笔者看来已经是穷途末路,只要石油价格长期低迷,俄罗斯购买黄金储备的能力就会逐渐衰退,那么未来央行购买黄金的最大的买家可能就是中国民间消费和中国央行。 2015 年,中国累计生产黄金450.053吨,与2014年同期相比,黄金产量减少1.746吨,同比下降0.39%。同期,中国黄金消费量为985.90吨, 与2014年同期相比增加34.81吨,增长3.66%。其中,黄金首饰用金721.58吨,同比增长2.05%;金条用金173.08吨,同比增长 4.81%;金币用金22.80吨,同比增长78.13%。不过2015年全年中国进口黄金达1400吨左右。 未来中国居民对黄金消费的需求,将可能会逐渐下降,而中国央行的收储则主要依靠外汇储备,如果外汇储备还是按照目前的速度下跌,则其黄金收储能力也会下降。 所以笔者认为,今后几年黄金将由于经济的进一步下行而价格上涨,但是一旦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减弱,以及央行外汇储备减少,黄金价格可能就会持续下跌,可能黄金的下跌要领先于国际经济的复苏很长一段时间。 责任编辑:韩奕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