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09月21日 星期六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商品期货商品期权 >> 现货市场£企业

放储未能见效 预期国家将继续加大糖市调控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09-12-28 11:13:40 来源:万达期货

12月21日,国家为调控糖市供需,第二次进行了国储糖抛售。从当天的交易情况来看,交易过程中并未出现第一次放储时的竞相抢购现象,交易时间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最终成交均价为4672元/吨,远低于第一次抛储时4915元/吨的均价水平。与此同时,此次参与竞拍的终端用户热情远低于第一次抛储,但无论是期货糖价还是现货糖价并未受到抛储成交均价偏低的影响。在资金大量涌入的背景下,郑糖主力1009合约连续创出新高,主产区现货糖价也追随期货价格大幅上扬。

在抛储效果并不明显的情况下,后期国家是否会继续抛储?我们不妨对比2006年的相类似的连续放储情形进行分析。

对比2005/2006榨季糖市基本面,本轮糖价上涨启动时间较早

比较近年来国内糖市基本面供需状况,2009/2010榨季与2005/2006榨季最为相似。产量方面,2005/2006榨季也是预期国内食糖连续两年减产,当时预期糖市存在产消缺口。

不同的是,2005年11月召开的糖会预测产量为970万吨,消费量为1050万—1100万吨,缺口约为100万吨,而当时国家储备糖数量超过200万吨,弥补产消缺口后尚有100万吨盈余。但随着开榨的进行,估产越来越低,缺口预期越来越大,同时伴以2006年年初国际糖价的大幅上涨,以及郑糖期市在资金大量涌入的情况下又放大了缺口预期,并导致糖价连续上扬,最终致使食糖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双双达到历史最高价,并引发了国家连续不断的大规模抛储。

从2005/2006榨季最终食糖产量882万吨和消费量1060万吨来看,榨季内实际缺口为178万吨,而国家累计抛储量达到了210万吨。

2006年糖价上涨时间晚于本轮糖价上涨,一方面由于国内对缺口增大的预期直到2006年年初才出现,另一方面国内糖价上扬与2006年年初国际糖价大幅攀升也分不开。

2009/2010榨季初期,在郑州召开的糖会预测产量为1200万吨,消费量为1450万吨,产消缺口预期高达250万吨,而国家食糖储备总量在300万吨左右,盈余仅有50万吨。与2005/2006榨季相比,本榨季之初预期的缺口更大,但国储糖盈余相对较低,因而市场供需状况从价格方向上的反应较2005/2006榨季更早。

迄今为止,本轮国内糖价上扬得到国际糖价走高的支持力度要小一些。国际糖价在前期冲高后一直处于振荡调整状态,只是在近期才出现攀升行情。值得注意的是,若后期印度重新大规模进口,伴随着全球性通胀预期,国际糖价有可能进一步走高,那么短期内国内糖价受之影响还有向上攀升的可能。而短期内在市场缺乏利空因素的情况下,国家要调控糖市最直接的途径只有增大抛储力度。

比照2005/2006榨季国家调控糖市的方式,后期继续抛储势在必行

2006年年初,国内糖价大幅走高,国家迅速进行了抛储。但第一次抛储后,市场价格并没有回落,由于抛储量仅为18.4万吨,糖价基本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并继续追随国际糖价冲高。

2006年国家抛储与现货糖价的反应(6根虚线为国家正式发布抛储通知的时间)
     
        
在首次放储并未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之后,国家从2006年3月9日至6月16日短短3个月时间内,连续5次发布了抛储通告。6次食糖抛储总量达到了210万吨,其中110万吨为国产成品糖,100万吨为进口古巴原糖。

根据最终的统计数据,2005/2006榨季国内食糖产量为882万吨,消费量为1060万吨,糖市实际缺口为178万吨,而国家抛储总量为210万吨,流通中食糖盈余32万吨。最终在国家抛储不断进行的情况下,糖市现货价格回到了3500—4500元/吨的主流区间。

相比2005/2006榨季,2009/2010榨季预期的产消缺口达到了250万吨,国储糖数量估计在300万吨,全部投放估计也能实现类似2006年抛储的效果。2010年国家会采取和2006年相同的抛储方式吗?但考虑到2006年的调控效果,以及2006年年初糖价曾一度大起大落的情况,不排国家会吸取经验而相应地调整战略。

笔者认为,在前两次投石问路般抛储50万吨之后,依据市场冷淡的反应国家还将继续加大投放力度,但投放策略将有所改变。

目前,2009/2010榨季国内产消缺口的大小虽然仍不确定,但缺口存在已经是市场的共识,国家后期继续抛储来弥补缺口是可以肯定的。笔者认为, 在二次抛储收效甚微的情况下,加上国际糖价走高、资金大量涌入等因素仍在促使国内糖价继续攀升,结合2006年相似的缺口基本面和抛储政策,笔者判断2010年国家将继续加大抛储备力度,而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抛储时间将明显早于2006年同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