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者协同发展, 共同管理股票市场风险 IOMA根据标的属性将全球期货与期权划分为权益类、利率类、货币类、商品类及其他五大类。根据2015年的统计,后四类期货与期权市场上,期货成交量远远大于期权成交量,前者是后者的6.6倍;但在权益类期货与期权市场上,期权成交量大于期货成交量,前者是后者的2.3倍。仅从全球期权市场看,权益类期权占全部五大类期权成交量的86%,是最重要的场内衍生产品。 股指期权是场内衍生品市场最具活力的风险管理工具 在权益类期权产品中,股指期权是最具活力的风险管理工具。从FIA统计结果看,在成交量排名前十的权益类期货和期权产品中,股指期权类产品占据5席。尤其是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的CNX Nifty 50股指期权,2015年成交量爆发式增长,增长了81.5%至1.77亿张,成为全球交易最活跃的场内衍生品。 表为全球权益类前10名期权与期货产品情况 股指期权表现出的巨大活力,固然与期权产品合约权利金小,适于“热炒”有关,但不容置疑的是,期权本身的产品特性决定了它是更受投资者欢迎的衍生品。与股指期货相比,尽管交易的都是标准化合约,交割都采用现金结算,但股指期权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保险功能,而且使得投资者在管理风险时不放弃获得收益的机会,保留有利价格变动带来的收益。而且,股指期货买入(多头)只对当前指数点位表达未来上涨的看法,而股指期权买入则可以对某个具体指数点位表达上涨或下跌的看法,合约内容更加丰富,体现的信息更加充分,对风险揭示更为全面,风险管理更为细致,也更加适合投资者个性化风格,满足多样化风险管理的需要。因此,在推出股指期货产品后,尽快上市股指期权产品是境外成熟交易所产品发展的必然路径。 在对冲股票市场风险效能上,股指期货并不输于股指期权 股指期货和股指期权都是最基本的场内金融衍生品,都为股票市场提供风险管理工具,服务股票市场的风险管理需要。反映风险对冲效能的指标分别为股指期货成交金额、股指期权成交面值。 根据IOMA的统计,2015年股指期货成交量排名前10的交易所,总成交金额达7023万亿美元;2015年股指期权成交量排名前10的交易所,总成交金额为156万亿美元。前者是后者的45倍。如印度CNX Nifty 50股指期权成交量全球排名第一,但其2015年成交面值仅为6.2万亿美元,远远小于CME的E-Mini标普500股指期货40.74万亿美元的成交金额。 因此,尽管从成交量上看,股指期货品种未进入全球权益类期权与期货前三甲,但从成交金额上看并不输给股指期权,表明股指期货在对冲风险、管理风险的效能方面并不弱于股指期权,这也就是为什么股指期货作为一种基础的金融衍生品,是投资者广泛认可的风险管理工具。 股指期货与股指期权相互配合、密不可分 从历年FIA统计结果看,期权与期货总是协同发展,两者相互配合、密不可分,2004年、2015年两者成交量相关系数达88.7%。期货与期权能够互为风险对冲工具,持有期货头寸的投资者往往使用期权管理风险,期权做市商也使用期货对冲持有期权头寸的风险。 图为2004—2015年全球期权与期货成交情况 从世界各国发展历史和实践看,期货和期权并行发展,相互补充,互相促进,是风险管理的两块基石,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场内市场风险管理体系。 日经225股指期货发展历程表明,限制股指期货并不能让股市摆脱低迷 从FIA统计报告中可以看到,2015年权益类期货和期权产品排名中,日经225迷你股指期货从2014年的第11位跃升至2015年的第8位,2015年成交量2.47亿张,在全球股指期货排名第四。日本股指期货市场已完全走出低谷,成为全球场内衍生品市场的重要力量。 日经225股指期货曾经经历过曲折的发展历程。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政府为抑制泡沫经济,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加速了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股票市场从高位快速回落。股票市场下跌,日经225股指期货成为众矢之的。在舆论的重压下,大阪证券交易所被迫采取了限制股指期货的监管措施,日经225股指期货市场迅速萎缩,成交量下滑七成,日均仅2万手。但是股票市场仍旧低迷,限制股指期货并没有使得股市好转,日经225指数还是于1992年8月下滑至14309点,再创新低。进一步恶化的股票市场令投资者对干预市场的限制性措施产生了质疑。 而新加坡交易所抓住机遇,积极发展日经225股指期货,成交量迅速超过大阪交易所,夺得日经225指数的离岸定价权。直到1994年后,日本大藏省意识到前期的失误,逐步放松对日经225股指期货的管制措施,并在2006年重新从新加坡交易所手中夺回日经225股指期货的主导权。 责任编辑:唐正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