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星期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就当前经济形势、明年经济工作和其他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温家宝说,过去这一年,可以说是惊心动魄的一年。如果回忆起来,去年冬天的时候,当金融危机突然袭击我国,企业遭受了很大的困难。我记得我看到码头上堆积着大量的矿石,这些矿石都是当初用高价买来的,可以用到今年的6月份。当时的波罗的海指数由上万点猛降至几百点。 11月份,我在深圳考察,然后又到东莞,我发现许多企业非常困难。中国最大的一家集装箱厂竟然一个集装箱的订货都没有,大批的工人回家了,许多农民工返乡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心情都是非常沉重的。不知这场灾难能给中国的经济带来多大的损失,也不知道它会持续多长时间。因此,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果断地采取了应对的政策和措施。应该说,通过全国人民一年的努力,我们稳住了经济、稳定了就业,保持了社会的安宁,这是我心里感到慰藉的地方。因为金融危机还没有过去,许多工作还没有结束,现在打分还为时过早。但前一阶段的工作,我们是有效的,全国人民应该引以为自豪。应对这样一场大的危机,可能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也会遇到意想不到的一些困难。 比如,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如果我们信贷保持得更平衡一些,结构更合理一些,规模更适当一些,那就好。我们年中开始注意这个问题,并且努力加以纠正,下半年的情况有所好转。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再接再厉,把应对金融危机的工作做得更好。 说到对政府抵抗金融危机的评价,温家宝总理表示,这个分数还得靠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最终靠人民的评价。 新华社记者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应对金融危机以来,温家宝总理到外地考察的次数有36次,而且常常是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的时间。 这里我可以讲一个实际情况,“风起于青萍之末”。2008年“两会”记者招待会的时候,我曾经就讲过,今年可能是最困难的一年。 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国内国际不确定的因素多,因而决策困难。但是我不是个预言家,我没料到5月份会发生汶川特大地震,我也没料到紧随着而来的金融风波袭击了中国。其实在五一节我在宁波的时候,已经看到企业开始出现了一些困难。 忙完抗震救灾工作以后,从6月底、7月初开始,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同志进行了密集的到外地的考察研究。7月上旬的一天,我在无锡参观一下纺织厂,其实你也知道,在纺织车间里,机器轰鸣,什么也听不到。出来的时候,我跟厂长讲,我说咱们到屋子里去谈一谈。我们几个人就坐在一间小屋里,厂长第一句话就跟我说,“温总理,你来访贫问苦了,你要听真实情况,还是要听一般情况?”我说我当然要听真话。 他就给我讲了企业碰到的各种困难。这些调查使我已经清楚地感到:国际金融危机的风波首先波及到沿海发达地区,首先影响到外向型企业。年中我们在分析经济形势,确定下半年的经济工作的时候,已经改变了我们原来确定的方针。如果大家还记得的话,我们开始降低准备金率,降低利息,提高出口退税率。 以致后来到11月4号,正式出台应对危机、扩大内需的十项举措。其实这都是通过调研并精心论证研究的结果。现在看来,中国应对金融危机出手还是快的,而且各项政策措施的力度也比较大,工作抓得扎实。 后来通过不断地完善这些政策措施,形成了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大部分都是从基层得来的。 现在恐怕很少人认为中国应对金融危机就是4万亿投资了,其实我们一揽子计划是一个完整的计划,是一个统筹兼顾,就是兼顾当前和长远,应用市场和两只手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方案。 新华社记者赵承问说,其实在刚才您谈到您下去考察的一些情况,当时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您提的一句话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时间赛跑,跑过金融危机的影响。当时我们一系列的政策出台得非常快。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当时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我们就把一揽子政策计划出台了。 温家宝表示,没有进行过统计,但确实是事实。如果我们查一查那一段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几乎是每一周都是在出台新的政策,这些政策围绕着扩大内需、应对危机。比如家电下乡,后来发展到汽车、摩托车下乡。以后又制定了1.6排升以下的汽车购置税减半的政策。然后又实行了家电、摩托车、汽车以旧换新的政策。我只举一个例子,我们加大了对农民的农机补贴,由2008年的不到40个亿增加到140个亿。所以这些政策都立竿见影,有力地扩大了内需,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这场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从一开始我们就认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自应对,必须加强合作,同舟共济,共同应对危机。你可能还记得,我在亚欧会议上曾经用6个字来概括国际合作,这就是信心、责任和合作。所谓信心,早在去年9月份我出席纽约联合国大会时就第一个提出来“信心比黄金和货币还重要”。然后我们采取了一系列主动的行动,在年初我访问欧洲四国的时候,除了传递信心以外,在最为困难的时候,我们决定向欧洲派出两个采购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