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A股市场围绕3000点一线做窄幅震荡,成交大幅萎缩,市场气氛清淡,行情振幅屡创历史新低。有数据显示,最近半年停止交易的账户多达几千万户,他们要么是高位套牢动弹不得,要么是已经清仓离场,这种行情的延续最终造成大量投资者用脚投票,远离A股市场。 怎样才能打破目前这种交易清淡,不上不下的行情状态呢?笔者认为当前有三个门槛需要跨越,只有迈过了这三期叠加,A股才能走向正轨,刷出存在感。这里的三期叠加并非是说宏观经济的三大困境,而是指监管逻辑调整期,贬值趋势阵痛期以及价值投资转换期。 首先,是监管逻辑调整期。今年上半年,面对危险的股市局面,监管层一方面表示监管思路会有一定调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挽回股民信心,表示要有所作为。在上个月,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出席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召开的第七次会员大会,向外界传达了当前的监管思路将是从严监管,加大监管力度。从IPO到并购重组,再到定向增发,监管的风暴将会触及资本市场的各个层面,加大问责力度,全面从严,绝不手软。不能否认,从严监管将会对当前的问题有一定作用,但是治标不治本,像是绕了一圈又回到原点。 这让我想到一个故事,讲的是山中古寺有一群和尚,因为分粥不均长期不得安宁。为此他们想了很多办法,刚开始由德高望重者来分,逐渐出现舞弊。有人提议对分粥人加强监管,派专人盯着,日复一日,监管越来越多,方式越来越复杂,处罚也越来越严厉,但是永远都有变通的办法出来,效果都不佳,导致和尚们长期扯皮打架吃不上热粥。后来一域外高人指点:这个监管的逻辑思路有问题,只需要一个最简单的制度:让分粥人自己拿最后一碗。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分多分少的扯皮,所有矛盾都解决了,简单而高效。 回头看我们的监管思路,其实与前面的思路完全一样。在以往腐败的官僚眼中,只有越多的监管,才能有更多权力,这样也才能有更多的寻租机会,表面上还做出强化监管是为了普通股民好的假象来。 其实最好的监管逻辑就是简政放权,国家新设立自贸区就将审核制度改为备案制,股市也一样,注册制就是宽进严出。不要事先有罪推论苛刻审查,达到标准就可以进,但事后针对违法违纪依法处罚,树立法律威严。事前腐败分子没了寻租机会,事后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所有人心服口服。反倒不像现在监管者作为对手方参与博弈,陷入两难局面,届时整个市场风气自然好转。 如果监管逻辑没有大的调整,中国的资本市场将还是牛短熊长,暴涨暴跌,投机盛行,股民也永远无法成熟起来。没有注册制,价值投资很难成为市场共识,市场永远都是波段操作,机构行为散户化。这是A股最关键的一个门槛,跨过了,就能迎来资本市场真正的春天。 第二,是人民币贬值趋势的阵痛期。当前人民币除了面临本币资产泡沫严重的问题,还面临美元加息,从全世界收回流动性的严峻挑战。如何应对内部和外部的挑战,不仅关系到A股市场能否起死回生,更会影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人民币加入SDR以后,成为世界各国潜在的储备货币对象,但是能否在实践中真正实现,还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在这期间,不仅要面对美元连续加息所施加的资金外流压力,也要面对国内资产泡沫破灭的压力。在逐步开放资本管制的同时,如何将国内资产泡沫降下来,成为对决策者执政能力的考验。当前市场氛围普遍形成了对人民币贬值的一致预期,这不利于人民币资产走好。能否破除这种一致性预期并且度过这段阵痛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A股未来的走向。 最后,则是价值投资转换期。欧美成熟的资本市场主流投资者大都奉行价值投资,避开风险较高的市场炒作,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们采用的是注册制而非审核值,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交由投资者自行判断,盈亏自负,教育了市场参与者,最终形成了只投资有价值的企业。而我国市场是由监管者来替投资者把关,决定哪些公司能上市,哪些公司不能上市。这种做法不仅容易造成权力寻租,也使得投资者养成了依赖监管者的习惯,认为只要上市的公司,就是有监管者信用背书,出了问题自然会降低监管者的公信力。要让我国投资参与群体逐步远离投机操作,形成价值操作理念,监管者要学会放手交权,该市场决定的交由市场去做,自己只做裁判,绝不越俎代庖。 所有这一切都需要监管者减少上市前的干预和判断,加强事后的监督和查处,让法律自身发挥作用,而不是自己来代替法律。真正理顺资本市场建设逻辑,抓住问题的关键,破除自身利益牵绊,毫不动摇的推进简政放权,推进注册制,让更多的企业能凭借业绩而不是关系就能到资本市场融资,让资本市场真正担负起为实体经济发展融资的重任,卸下传统银行业间接融资的债务风险担子,成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壮大的中流砥柱。只有这样,资本市场才会迎来真正的大繁荣和大发展。A股只有迈过了这三期叠加,才能刷出存在感。 免责声明:博主所发内容不构成买卖股票依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熊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