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维入手改变学习模式是最有效的。但是思维决定方法论,想要改变学习模式,很大程度也是改变自己的思维。我大概说几点我的经验。 1、非线性思维 学习的投入与产出关系是非线性的。不是y=x的函数关系,一分耕耘不一定会有一分收获。有些人的学习模式就是通过大量的做题和增加学习时间来提高自己,但是往往非常有局限性,久而久之发现自己能够上升的空间非常小,甚至因此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有这种非线性思维,在自己遇到瓶颈的时候应该考虑的不是继续时间等的增大投入,而是更换“投入策略”,比如寻找最小限制性因子或者自己的知识缺口。 2、系统思维 你所知道的决定了你的广度,你所能联系的决定你的深度。系统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完成链接。你能够知道很多道理和知识,但是他们的实现往往需要一定的条件。你只是知道的话,那么你只能解决常规型问题,但是你能够将它们这些知识和道理联系在一起,那么就能够解决适应型问题,也就是用少许种知识解决不同场合下的很多问题。 灵感来源于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广阔的知识。系统性思维能够让自己的元认知得到更多的联系,不仅有利于自己更好的记忆,还能够让自己在知识的跨界交流中得到更多的心得和见解。 而系统性思维的培养,我的建议是做笔记!一个学习领域一本笔记本。比如说我的笔记包括类型心理学,营销学,经济学,方法论,历史,政治。等总共三十余本。每次要用都能很快的查阅,而且不时会有更多不一样的见解。 3、反馈思维 反馈性思维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己对学习的热情。人们害怕黑夜实际上是进化过程中对未知的恐惧,同样的,如果自己努力学习但是却看不到结果,那么会非常容易感到害怕和无助。 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想要保持较高水平的热情,就必须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反馈系统。尽可能量化自己的行为带来的收益。当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的时候,我们就会更加有勇气继续学习。另外,学习反馈也是检验自己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一种利器。他的效率远远高于机械性的重复。 4、渐进思维 大脑的质量占了人的身体的2%,但是耗氧量却占了25%。大脑对能量的需求是非常大的。所以当自己在从事烧脑耗能的事情时,大脑会不断的阻碍你。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进坑从简单入手,那样大脑就能够慢慢适应,这样自己的学习行为可以更加持续高效。而且,当大脑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得到多巴胺的释放,那能够让大脑得到更多的放松,对自己行为的阻碍作用就小得多。 5、刻意思维 一些小时候画画非常好的人,长大很少当画家的,很大程度是因为自己的学习很少。因为他们的训练大多停留在兴趣和获得外部赞美的层面,所以他们的水平大概率会保持在业余的水平。就像一个足球爱好者,他们偶尔会踢球,但是他们都会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去踢,因为那样可以让自己享受和舒服。 但是一个专业的足球运动员,他们会被强迫“反脚踢球”,会被要求最短时间内跑完全场。后者的训练更为“刻意”,而不是停留在舒服区内,所以后者他们的学习获得的能力水平更高。我们自己在学习过程也应该如此,改变只看自己看得懂的书的学习模式,否则进步会很慢。刻意训练的思维能够让我们进步地更快,拥有更好的学习效能。在这里推荐大家看一本书《异类》 6、生理控制思维 生理控制思维,主要是希望大家对自己行为认知模式有基本的了解。这样有利于更好的自我观察,预测自己的行为并且改进。 比方说,我们知道自控力是跟肌肉一样是有极限的。用多了,也会酸痛无力。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头两天热情十足地投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很大程度就是因为这些人,他们一开始就对自己的精力消耗太快了。后续没有能力继续去维持每天六点起床、持续6个小时的学习。 以此为鉴,我们就知道,我们要做的是慢慢地增加自己的学习时间,让自控力肌肉有所适应。这样才能够持续有效。我们知道我们大脑的遗忘曲线,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大脑的生理运行状态进行改进,知道什么时候温故,什么时候学习新知。从而改进学习模式。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7、指导性思维 部分人的计划制定是“我明天要好好学习”“我要看完这本书”。但是这样的学习计划模式实际上就是一句口号,没有指导性。而真正有效的计划是具有很高指导性的。“我明天早上8点到12点要去图书馆复习《行为与进化》第一章”这样的语句的指导性是远远强于前者的。告诉了自己时间,地点,方式,内容。到底有没有做,哪里没有做到,都是很容易得到反馈的。而前面的“我明天要好好学习。”没有对比的标配物,看了一页也是有学习。不具有可行性。 强调我最喜欢的说的那就话:所有的知识如果没有经过重复和锻炼,进入自己的大脑,成为思维的一部分,几乎很难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正面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读了很多书,学了很多思维、方法论进步却很小的原因。所以,请尽可能去使用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巧,让他们进入思维当中,包括这个答案。 责任编辑:唐正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