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前人们最为关心和最具开发潜力的“朝阳”产业,大健康产业“十三五”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最近有了实质进展。专项规划编写组专家代表清华大学李蔚东研究员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独家专访时透露,《“十三五”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已在相关部委和专家之间传达反馈,并已收集部分修改意见,目前正进一步完善,预计年内将正式发布。 对此,业内专家表示,经过近两年的调研,包括药品、医疗器械、大健康产品以及推进精准化、均等化、智慧化和一体化的新型医疗健康发展模式在内的产业框架体系已经成型。未来五年,十万亿级大健康产业投资盛宴将全面铺开。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要求,早在2015年底召开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上,战略研究专家组便汇报了《“十三五”医学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十三五”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十三五”生物技术发展专项规划》等五个“十三五”科技专项规划编制的初步框架。 “现在确立的人口健康领域的上位规划基本定下来是医学规划、生物技术规划和健康产业科技创新规划。由于是第一次做健康产业方面的科技创新规划,加上全球还没有一个就健康产业本身的准确定义,所以规划第一个使命是勘清行业边界。”有长期参与规划协调工作的官员表示。 传统观念认为,医院、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就是健康产业,实际上这些只是些防病治病的医药产业。按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健康决定因素,医疗服务对健康的贡献率大约为8%。 “编写行业内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时间有限,我们不能面面俱到,必须凝聚重点,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李蔚东坦言。他透露,编写专家组的基本原则是既要考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同时也要兼顾到目标导向。“我们在‘勘界’的同时,又把传统的药品、器械、运动、居家康复等进行一系列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健康的测量评价做了一定的布局,总体上概括为三大产品和四大服务。”李蔚东说。 所谓的三大产品和四大服务,分别是药品、医疗器械和大健康产品等三大产品,以及推进精准化、均等化、智慧化、一体化的新型医疗健康发展四大服务模式。“作为未来的‘朝阳产业’,随着人民日益增强的个性化健康需求,我们编写(规划)时必须要考虑公平和效率的问题。”李蔚东解释。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大健康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十三五”期间,围绕大健康、大卫生和大医学的医疗健康产业必将引领新一轮经济发展浪潮,以主动健康为导向的新型医疗服务、健康保险、创新药、精准医疗、移动医疗及互联网医疗等细分领域将拔得头筹。科技部社发司生物医药处处长张兆丰预言,基于医疗大数据和健康大数据驱动的个性化连续性医疗健康服务,是医疗健康服务创新的重要战略导向。 与美国、日本甚至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大健康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的健康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0%,而我国健康产业仅占GDP的4%至5%。有业内专家表示,对资本市场来说,一旦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得以实施,十万亿级产业投资盛宴也将随之开启。 【相关阅读】 全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召开 全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日前在京召开。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党组书记李斌表示,科技创新是应对卫生与健康重大挑战的战略选择,是促进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部委联合发布推进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意见 卫计委等五部委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诸领域中位居前列,中国特色的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显著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有力支撑健康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 十三五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望于今年发布 日前,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在北京组织召开《“十三五”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论证会。按照《规划》总体工作安排,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并征求部门意见后,计划于今年正式发布。 “十三五”生物技术发展专项规划正编制 将建生物技术强国 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热点领域的技术发展或将成为未来生物技术领域的重点任务,这是在8月11日开幕的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2016年全国生物技术大会学术报告上获悉的。会议透露,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十三五”生物技术发展专项规划,意在推动我国从“生物技术大国”到“生物技术强国”的转变。 【机构研究】 长江证券主题策略主题报告:健康中国 走出“亚健康” 责任编辑:熊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