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1日-7月3日,豆粕走出了本年度最为凌厉的一波上涨走势,原因在于春节前夕市场普遍看空后市,节后需求恢复库存极低造成补库需求激增,而此时供应没有很快跟上,而且阿根廷主产区面临暴雨洪涝灾害减产预期严重,美豆开始暴涨,豆粕开启了这轮长达3个月的牛市。7月份以后国内豆粕供应明显恢复,阿根廷的产量炒作也已经结束,豆粕呈现抵抗式震荡筑底走势。在整个美豆种植期,市场普遍预期的拉尼娜天气炒作并未出现,美豆生长期的各阶段都一帆风顺,单产预期被不断上调,丰产压力巨大,然而由于前期南美大豆出口进度过快,导致后期可供出口量大减,8月份开始美豆就开始出现反季节出口高峰,这个阶段全球大豆供给仍由美国主导,因此美豆的波动主要取决于巨大丰产压力的逐步兑现与出口需求良好之间的博弈,前者略升一筹,因此美豆及连豆粕呈现震荡筑底走势,而今下跌周期已接近4个月。目前来看,随着美豆收割的顺利推进,丰产压力逐步得到兑现,美豆正在接近收割低点,连豆粕在跌至2800元/吨附近后也具有较好的做多安全边际。具体分析如下: 一、全球大豆供求格局继续向下,但美豆拐头向上 2016/17年度全球大豆库销比为23.53%,继续较去年小幅下跌。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仍在于2015/16年度阿根廷大豆大幅减产使得2016/17年度全球大豆期初库存较低,尽管今年美豆丰产,但拉尼娜天气仍可能造成明年南美大豆产量出问题,因此暂时来看,全球大豆供需形势在2016/17年度较难恢复。 不过目前市场的焦点仍在于美豆,10月报告中美豆单产继续上调至史无前例的51.4蒲式耳/英亩,同时出口量也上调4000万蒲式耳至20.25亿蒲式耳,期末库存上调至3.95亿蒲式耳,2016/17年度美豆库销比较9月报告继续上调至9.63%。过去的两个月,美豆生长优良率均维持在73-74%的较高水平,已收获地区的实际产量情况也比较支持51.4蒲式耳/英亩的单产预估,后期美农报告即便继续上调单产,空间也已经不大。产量利空因素正在出尽,未来若美豆出口持续旺盛,美豆将逐渐转升。 二、美国当季大豆出口销售仍大幅超过去年 截至10月6日,美国2016/17年度的累计大豆出口销售量为2971万吨,进度为53.9%,去年同期为2341万吨,进度为44.4%。当前美国当季大豆的累计出口销售量为近六年同期的第二高水平。由于南美大豆提前退出市场供应,市场对于美豆的需求仍然较为旺盛。 三、国内豆粕基差持续走强,期现继续背离 今年4月份以后豆粕基差震荡走强,目前仍维持偏强态势。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现货压力始终没有积累起来,而期货盘面则反映的是远期更为偏空的格局,表现偏弱。随着1月交割月的临近,未来基差的回归,将使得M1701走势较为抗跌。 我们构建的关于豆粕可供应量的指标,也就是当月豆粕产量-该月豆粕成交量,每年的2、3月份也就是春节前后该指标都处于一个相对的低值,主要是由于春节前后产销均不旺。但是今年3月份该指标下降至一个非常低的水平,大幅低于过去3年同期水平,这说明豆粕可供应量非常低,4月份以后随着市场购销的逐渐恢复,此时豆粕可用库存偏紧叠加上阿根廷大豆的天气炒作行情,豆粕开始长达3个月的牛市行情。7月份以后该指标达到最高点,8、9月份连续下降,我们预计10月份该指标可能继续下降,豆粕的阶段性底部可能就出现在10月份,而美豆的收割低点出现在10月份的概率也很大。二者结合,我们认为10月下旬是布局豆粕多单的较好时机。 从我国大豆进口来看,7月份以后我国进口大豆采购节奏由于国储大豆拍卖且榨利不佳而有所放缓,海关数据中9月大豆进口量高出此前市场的预期值100万吨,为719万吨,但较去年的726万吨仍偏低。目前预计10-12月份大豆进口量为2205万吨,同比基本持平,我们认为进口大豆的去库存化逐渐接近尾声。 四、生猪存栏恢复依然缓慢,但下游消费有所好转 从农业部公布的存栏数据来看,我国生猪存栏的恢复进程异常缓慢,这导致猪肉价格仍将维持在高位区间,有利于豆粕在自配料配方中保持偏高的水平,也利于豆粕的消费,但存栏增加的放缓将抵消部分利好。 从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的屠宰量来看,上半年的生猪屠宰量是连续三年同比下降,2014年上半年为1.2亿头,2015年上半年1.1亿头,2016年上半年1亿头,但是从今年7月份开始生猪屠宰量增加明显,这说明下游消费出现了一定的好转。 五、结论 综上所述,美豆11月新作合约在940美分附近获得较强支撑,4次下探均以失败告终,美豆在逐渐接近底部区域。美豆单产上调至51.4蒲式耳/英亩的高位,收割顺利推进,优良率维持在73-74%的高水平,收割低点很可能就在10月份出现。10月豆粕(产量-成交量)的指标可能继续下降,豆粕期价可能在10月份完成阶段性筑底,此后进入南美种植炒作期,因此10月下旬可能是豆粕中线多单较好的入场点。此外由于高度正基差对于近月合约的拉动效果更为明显,因此选择操作M1701合约。 责任编辑:韩奕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