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外盘投资频道 >> 外盘机构资讯

大摩测算:中国过去一年新增债务超过美日欧之和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6-10-31 11:48:15 来源:华尔街见闻

一年前,摩根士丹利将债务和通缩视为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如今,随着通胀的回升,该行不再提通缩的威胁,而是继续对债务问题表达了担忧。


摩根士丹利全球宏观经济联席主管及亚洲首席经济学家Chetan Ahya在周日的报告中表示,中国一年来的复苏是由新一轮债务放松推动的。在过去12个月里,中国的债务规模增长了4.5万亿美元。相比之下,美国同期仅增加债务2.2万亿美元,日本8700亿美元,欧元区5500亿美元。换言之,中国的新增债务超过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总和。


人民大学近日发布的月度经济数据报告也印证了摩根士丹利对于债务的描述。证券时报援引人大报告称,截止8月末,我国今年已新发债券规模超过25万亿元,超过2015年全年的发行量,债券市场存量接近80万亿。


不过随着中国经济呈现“L型”企稳迹象,中国政府也正在逐渐将重心从 “稳增长”转移至“防风险”。中国财长楼继伟表示,中国政府债务风险还是可控的。


三大债务风险


人大报告称,目前我国债务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总体杠杆率上升的紧缩风险、债券市场泡沫和密集违约的风险和债务到期规模加速增长的风险。


首先,总体杠杆率上升的紧缩风险。由于债务的自动攀升机制,中国总体债务率预计将从2015年的252%上升到261%,同比上升9个百分点。这种总体债务快速上升的局面已经改变了中国“债务-投资”增长模式的运行机制,使企业步入到“借新还旧”→“借新还息”→“资产负债表恶化”的困境之中。预计2016年企业还息的规模将高达GDP的11%,还本付息的规模将高达社会融资总额的60%。


其次,债券市场泡沫和密集违约的风险。2016年前3个季度,流动性宽松叠加“资产荒”进一步蔓延,市场投资在短期化的同时大规模进入债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导致短期国债和地方债价格飙升、债券规模快速攀升。截止目前,债券市场累计有71只债券发生违约,违约金额超过300亿元,其中2016年有41只债券发生违约,违约金额超过200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年违约金额的2倍多。


最后,债务到期规模加速增长的风险。展望未来几个季度,债务到期的规模将加速增长,而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利润和再融资空间有限,未来违约事件或将加速发生。因此,债务违约情况不仅可能延续现有违约加速的态势,同时可能会在明年1季度还款高峰期出现违约高潮,导致银行不良率上升、企业资金链收紧和恐慌情绪的蔓延,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震荡。

中国财政部长楼继伟10月在G20会议上表示,总体来说,中国政府债务风险还是可控的。中国中央政府债务管理是非常健全的,中央政府债务占GDP比重约为15.8%,对于扩张较快的地方政府债务,中国也加强了管理,政府进行了规范,人大加强了法律监督。但是前期为应对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我们采取了扩张投资的刺激性政策,现在地方政府债务仍在隐性扩张,我们对此高度关注,已经开了“前门”,并正在采取措施堵住非正规发债渠道,规范发债行为。


从“稳增长”到“防风险”


摩根士丹利指出,大量的新增债务都进入了基建和房地产领域,这推升了中国国内需求,从而拉动全球商品价格上涨以及中国大宗商品相关的经济部门。


不过随着中国经济呈现“L型”企稳迹象,中国政府也正在逐渐将重心从 “稳增长”转移至“防风险”。


上周五,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会议中指出,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


九州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本次会议为中央政治局会议层面上,第一次在“货币政策”部分强调“抑制资产泡沫”,印证货币政策从稳增长转向抑制资产泡沫。其原因在于经济L型拐点已过、“资产荒”导致金融风险堆积、房价过快上涨威胁可持续增长。


中国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7%。分析称,三季度的经济数据表明年内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运行,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问题不大。招商证券宏观分析师张一平此前就提出,在此背景下,近期政策重心由稳增长转向降杠杆等防风险措施。


中国9月金融数据也延续了8月的回升势头,新增人民币贷款、社融规模均超预期。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中有近四成来自于房贷。


周浩此前点评称,“肯定要调降对放松的预期了,继续放松只是有利于房地产,今年降准降息的难度都变大,政策转向风险控制为主。”


责任编辑:韩奕舒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