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城市的房子最有升值空间与发展潜力及最安全、最能够抗跌、最能够体现硬货币,我会毫无思考的告诉你,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房子是第一梯队首选城市,最应该买房的城市。北上广深的房子,啥时都是最该买的,越调越要买,因为越压越反弹,未来涨的更高,人人都想赖着不走,房价不可能往下掉。如果你一直总想当然的自认为北上广深房子的价格不会一直涨下去,你肯定要吃亏,因为真的找不到一直不上涨的理由与根据。现在某些人鼓吹的北上广深房子价格会降、不值得购买的言论,事实上就是耽误你创造财富、耽误你丧失入市与买房最好的时机,只有房子才是固定资产可发财的。政策注定短命,一旦错过这样的机会,这十年又白干了,手上的钱又贬值了三分之一,最后只能够徒伤悲。因为房子没到真正贵的时候,现在不买以后买不起。 其一是北上广深的房子是第一梯队首选城市,最该买、最应该多买,特别是中心国家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城市中心、区域中心的房子,还有学位房、地铁房、资源房、景观房、旧城房,即使砸锅卖铁都要买,这样的房子最有保值增值与投资价值,买了肯定赚钱。从供求、库存、土地供应都是全国紧张、最紧缺的一线城市,从来不会因为什么政策而影响价格上涨的。从经济、产业、资源、金融看,北上广深都是全国最强、最合理、最好、最发达的城市,从来不会因为什么政策调整而影响到房地产业发展。从人口、财富、富人、资金、资本的因素看,都是全国最多的城市,从来不会因为什么政策转变影响到上涨的大趋势。从规划、交通基础设施、教育与医疗及商业配套看,都是全国最顶尖的,从来不会因为什么政策变化影响到城市地位改变。 从政策、货币、利率看,都是全国最严厉的,从来不会因为这个而出现什么楼市崩盘的。从城市位置、功能、城市群、动市圈看,从来都是全国中心城市、城市中心、中心的中心、区域中心、城市联动效应、吸引力、辐射力最强的城市。从土地供应、地价、土地资源、库存量看,从来都是全国最紧张、地价最高、土地最稀缺最珍贵、库存量最少的城市。如广州的库存已经跌破到5个月,而深圳到9个月,北京与上海10个月以下,相反土地供应一直持续下降,未来供求矛盾的越来越突出。最可怕的就是新建商品房住宅供应日益下降,房企拿地面积不断下降,房子建设的周期拉长与开发成本的提高及融资的成本加大,房子价格一直不断的挤压上涨。 其二是北上广深附近城市、周边城市的房子是第一梯队的其次选城市,应该买、应该多买。特别是中心城市、城市区域中心、中心区域、区中心、镇中心的房子,还有学位房、地铁房、资源房、景观房、旧城房,即使银行贷款与借钱都要去买。这些城市是未来升值空间与发展潜力大及动力足,房子最具有投资升值与保值增值,买了肯定一样是赚钱的。背后的故事你应该你懂得的。为什么一直强调,买房与投资要讲城市与交通及规划等因素,因为这些都涉及到未来的人口与结构增长及资金、财富的吸引力。因为溢价效应与交通基础设施效应及规划、国家利好政策,这是最明显的第一轮冲击波。城市群辐射与发展联动效应,这是第二轮的冲击波。城市一体化效应、动市圈互动效应,这是第三轮的冲击波。 其三是二线城市的强二线城市与热点二线城市及发展中的二线城市的房子是第二梯队的首选城市,也该买、有也要多买。其四是三、四线城市的强三四线城市与热点三四线城市及发展中的三四线城市的房子是第二梯队的次选城市,也可以买,可以多买。其五是强的镇与热点镇的房子是第三梯队的首选城市城镇,可以买,可以多买。其六是新崛起的二三四线城市、城镇,交通基础设施越来越发达的二三四城市、城镇房子是第三梯队的次选城市城市,也是可以买,可以多买。因为这些城市的房子都有升值空间与发展潜力及投资价值,关键是符合投资的特点与房价上涨的逻辑及未来发展的方向。特别是中心城市、区域中心、中心城镇、区中心、镇中心的房子,还有学位房、地铁房、资源房、景观房、旧城房,即使银行贷款与借钱都要去买。 千万不要听小编信誓旦旦的讲调了一个月,北上广深楼市立竿见影的话而错过买房最佳时机,什么成交腰斩、什么价格下行、什么房企降价、什么投资投机需求撤出市场,这都是市场表面现象。不可当真的,因为北上广深楼市供应腰斩,简单说就是房子的供应越来越少,成交与价格暂时出现向下这是正常的。CRIC的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28个样本城市供应量环比跌幅高达24%,供应量的跌幅超过了成交量的下降。其中北京、广州、深圳、苏州环比跌幅均超过五成,而四个一线城市平均供应量环比跌幅达到62%,远高于二三线城市平均,这也和过往几次政策出台后的市场反应一致。毫无疑问,11月热点城市的成交量还会下滑,因为供应下降超过成交下降的幅度。 以下的数据只可作为参考,因为网签的滞后性与网签备案及限签、限售、限价、限购的政策影响,这些数据无法反应市场最真实的价格与成交变化。其一是成交量:上海、北京腰斩;广州、深圳上涨。在此轮调控之后,四大一线城市表现不一。其中在成交量方面,北京、上海应声下跌、而广州和深圳则是保持较为稳定的行情。先来看看北京。9月30日,北京开始上调首套首付比例至35%,二套房则是50%,并且外地户籍限购一套。新政后,10月北京一手楼成交3209套,环比9月份的4297套下跌近3成。上海:社保提升至5年,成交腰斩。 至于上海,成交量更是遭到腰斩。由9月份的1.4万套跌至5744套,少了近万套。实际上,在今年3月,上海已经把一年社保改为3年,而在“9•30”的调控当中,上海限购条件加码,3年社保直接变为更加严格的5年,与北京保持一致。深圳:成交逆市涨6成。不过,作为同样是把社保年限由3年提升至5年的深圳,一手房网签并没有下降,反而环比9月大涨了6成。当然,这里面不排除政策的“末班车效应”。广州:10月成交1.4万套。一直严格执行限购政策的广州,走量依然稳定,成交环比上涨超7%。 包括平均价格的数据也是如此,因为统计口径与统计方式及数据来源、提取数据的时间都会影响到价格的真实性,另外是产品结构与城市区域的变化及成交变化。其二是均价:北京上涨,三家下跌。至于成交价格方面,在新一轮的调控之下,具有标杆意义的北上广深,终于放慢了房价上涨的节奏。其中,仅有北京房价上涨,上海、深圳、广州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北京价格微涨0.74%10月份,北京新房成交价格保持在4万出头的水平,环比上涨不到1%。上海下探近3% 维持在4.3万+水平,而此前房价大涨的上海,房价也在此轮调控当中,低下了骄傲的头颅,房价环比下探近3%。 深圳均价下跌10%,从6字头退回5字头。深圳新房成交量上涨了,但是价格却下降了近10%。9月份新政出台之前,深圳房价站在6万+的水平之上,新一轮调控出台之后的10月,深圳新房网签价格重回了5字头。“价格洼地”广州环比下跌4%,在四大一线城市当中,均价不到1.8万的广州称得上一股“清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10月份广州的房价还是下跌了,为17155元/平,环比下降4.27%。 按照当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简称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楼市形势与10月数据看,基本上市场降温平稳、价格高位盘整、成交震荡下行,不过广州的楼市依然是火热的很,因为补涨。这里有一个概念就是平均价格与实际售价的问题,涨幅回落不代表价格下跌、平均价格下降不代表实际价格下跌。而价格的下跌有可能是”假摔“,不是真实的市场价格下降。如果抛开所谓的数据统计看,导致下降的原因,背后就是结构性与区域性下跌及人为因素的统计数据调整的原因,这不是真正的下跌。千万不要被这样的数据统计所迷惑,最后留下遗憾。 基于北上广深的供求与库存及房企资金、利率、业绩、项目盈利考虑、市场稳定性看,价格已无下降空间与下降的可能性,一手房价格还会继续保持。二手房方面,10月份挂牌价已经出现松动,随着交易活跃度的下降,预计11月议价空间将一进步扩大。而受到需求、人口、资金、供应的变化,未来一线城市的分化加深增强。以珠三角城市为例,广深同属一线城市,城市吸纳力强,外来人口大,供求关系偏向于供不应求,限购均比较严格,这是共性。深圳对二套房贷限制比广州严,前期房价地价升幅巨大,投资投机需求占比大,外来人口流入量大,广州前期房价地价上升幅度相对较小,时间也滞后,自住改善需求构成更多,供应相对要充足一些。 从不同城市的市场表现来看,前期房地产价格和地价飙升幅度过大、市场投资性需求比重高的城市,或许市场调整的幅度会相对大,调整时间会更长一些。前期市场表现相对温和,自住、改善或长期理财投资型需求主导的城市,市场调整的幅度相对小,调整时间也会相对短。毫无疑问,当前的10月热点城市房地产价格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特别从个案来说变化更少,北上广深、二线城市的厦门、苏州、南京、合肥”四小龙“、还有6个热点城市房地产价格仍然高位趋稳。从目前掌握的数据来看,大多数一二线城市房价指数仍会保持缓速上升。但从整体平均价格来说,随着“限价”力度不断加大,未来还是有可能会出现结构性与区域性下滑。 据阳光家缘网数据显示,10月,广州一手住宅网签了14570套,环比9月增长了近千套,这也是年内第七次破万套。但是在紧缩调控和行业整顿背景下,楼市进入调整期,成交降温,房价也结构性下降至17155元/平方米左右。阳光家缘数据显示,截至11月6日,广州全市一手住宅可售套数首次跌破6万套,下降到59952套,面积缩减至742.18万平方米,库存量已经下降到过去十年以来历史最低位商品,而新增供应在国庆长假后明显减慢。据广州房天下监测数据显示,11月广州仅有19盘推新入市,创下2月份以来的新低,与10月初统计到的63盘相比,大幅跳水,环比跌七成。 责任编辑:熊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