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内外盘豆类随原油等工业品恐慌破位,刷新了阶段性新低,但技术上的破位并没有演变成新一轮跌势,仅仅用几个交易日就收复失地,重回振荡区间。原油等工业品的再见新低也没有阻止豆类的反弹步伐,而美元指数的冲高回落,周边市场上出现的些微利好,都被农产品所利用,从而表现较为强劲。我们认为,相比于工业品,豆类下跌空间已经很有限,短期内将继续维持低位振荡。 一、宏观经济虽没有好转迹象,但农产品受影响程度降低 虽然以原油为代表的工业品期货不断刷新低点,但大豆、玉米和小麦等农产品期货显然受宏观经济的兴衰影响相对弱一点,在基本挤干了当初流动性过剩对农产品的炒作水分之后,在基本挤干了生物能源炒作对农产品的过高升水之后,市场开始重新审视农产品的供需基本面时,会突然发现人们的对食物的需求不会因经济的衰退而大幅度降低,而农作物的生产形势依旧不容乐观,从丰产到减产,从过剩到短缺,时间是不会象工业品生产周期那么长。所以,农产品在这波商品熊市中表现得较为抗跌。同时其对宏观经济上出现的利好最为敏感。近期各国刺激经济、维护商品价格的措施继续实施,比如降息、比如欧佩克继续大幅度减产、比如美国通过援助汽车业计划等等,这些措施将逐渐对市场发挥作用,不论市场暂时是否有信心,毕竟药物治疗比心理暗示更科学,更值得信赖。 当然我们还应看到美元指数的下跌,由于美国政府的大幅度降息,以及为救市给予市场超乎寻常的流动性,使得美元指数在高位盘整了两个月后,大幅度回落。美元贬值,以美元标价的商品升值这个规律不会因为所谓的经济危机而改变。 另外,有人会认为经济衰退会导致原油价格下降,进而使得豆油的生物柴油生产停滞,从而减少豆油的工业消费量。同时原油价格的下跌也使得大豆的生产成本降低,而导致豆类价格的低走。其实美国豆油制作生物柴油的用量本来就不大,占大豆总需求的比重微乎极微,把豆油和原油绑在一起就纯属一种炒作。原油价格的下跌是会一定程度上压缩豆类的生产成本,但传导到销售价格上,很间接,需要一定时间,更何况原油价格由于欧佩克的大力减产可能企稳。 二、豆类供应存在变数,需求持续增加 美国农业部对南美2008/2009年度的的大豆生产给予了很乐观的预计,在12月份的报告里,预计巴西大豆产量为5900万吨,比上年度减少200万吨,阿根廷大豆产量为5050万吨,比上年度增产430万吨。2008/2009年度世界大豆产量为2.3465亿吨,比上年增产1379万吨,世界大豆消费量为2.3258亿吨,比上年度增加301万吨,世界大豆库存为5419万吨,比上年增加109万吨。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其实世界大豆产量增加幅度并不算很大,库存增加也很有限,不足以导致大豆从1600美分被腰斩到800多美分。在产量增加的同时,消费量也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比如虽然今年以来豆类价格一直下降,但我国大豆进口数量一直在增加,连年的经济增长导致居民消费水平的增加,对油脂和蛋白消费的增加一直都是稳步增长的,不论丰产减产,不论是价高还是价低,这种趋势不会逆转。但相对于不断增加的消费量,世界大豆生产却一直存在变数,虽然美国农业部预计阿根廷大豆大幅度增产,预计毕竟是预计,生长期天气的变化随时会使预计停留在纸面上。我们看到,最近阿根廷出现了不可预计的干旱,使其播种进度减缓。另外,经济危机也给巴西的大豆生产带来一定损害,使农民缺乏信贷资金投入生产,而可能导致投入不够而影响到单产。 三、我国政府对国内油脂油料的扶持政策,将支持豆类企稳 新作大豆上市以来,受CBOT大豆下跌影响,国内大豆价格大幅度下跌,逼近农民大豆生产成本,使豆农再次陷入增产不增收的怪圈。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十七届三中全会后,政府全力救粮油市场。针对豆类等油料在东北开展国产大豆收储,在长江流域开展油菜籽收储。部分市场人士认为这样的收储行为相对于庞大的产量犹如杯水车薪,对市场作用不大。但笔者认为这一定程度上会减少了市场供应压力,提升农民信心,减少集中上市的冲击,而且这种收储会继续进行。相对于粮食,我国的油脂油料国内的产量和供应量都是偏低的,70%的需求需要进口弥补。同时国家的储备数量偏低,使得对市场的调控能力偏低,所以,利用目前油脂油料价格相对较低的大好时机,增加储备,增强调控能力,无疑是明智之举。同时,这样的收储非常有利于保护农民的种油积极性。 除了收储之外,我们还看到对进口政策的调整,自中国财政部关税司消息称:从2009年1月1日起恢复进口豆粕5%的最惠国关税税率(即5%);此前从2008年6月1日至12月31日豆粕进口税率由从5%降低至2%。 国际粮食价格在2006—2008年上半年的上涨,以及出现的粮食危机,是对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对农业、对粮食生产不够重视的“矫枉”,前一段国际粮食价格大幅度下跌是对盲目炒作粮食的生物能源概念的“矫枉”,但矫枉无须过正,太过如同不及,技术上的顺势而为也应考虑到基本面上因素,而豆类上的潜在利多将使得一味杀跌显得盲目和不够理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