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复苏应摆脱对个别产业的依赖 过去的一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国政府主要采取财政刺激和放松货币政策两方面来拉动需求。在财政刺激方面主要针对一些重要产业实行优惠措施,发挥产业链的拉动作用,从而帮助实体经济走出低谷。货币宽松政策的实施,一方面是对财政政策的运行进行货币适应,另一方面为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提供流动性保障。 从目前的经济数据来看,各国的救市政策已经初见成效,在实体经济领域,美国房地产市场结束了为期三年的低谷,于去年二月见底回升。在涉及诸多产业链的汽车制造和销售领域,在类似“汽车以旧换新优惠计划”等政策的帮助下,美国和中国的汽车市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暖。 但与过去相比,当前经济复苏的动力主要来自个别产业,而这少数重要的产业对利率又非常的敏感,如果各国政府收紧流动性,开启了加息周期,那么这些产业就会受到打击,这是未来经济运行最大的风险。当前经济复苏无论从方式上还是进程上都不尽如人意,在这个脆弱而敏感的关头,政府依然要考虑如何平复日益强烈的通胀预期。可以想象的是,全球经济通胀预期与各国政府调控措施之间的博弈将成为贯穿今年全球经济形势的主线,左右未来大宗商品市场的基调。 美国TIPS Breakeven Rate通胀预期 美国:今年年中加息几率较高 虽然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不良影响已经逐步显现,但是退出政策还需要各国政府与央行的协调,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美联储的决策。 美联储最为关注的两大指标是就业与通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去年12月公布的非农就业率、失业率乃至临时工增加量都出现回暖迹象,而美联储对经济的判断也日渐乐观,这意味着美联储加息时间表可能比预计的要早。 尽管美联储在去年底的议息会会后声明中对通胀与利率政策的表述一直未变,但市场的变化仍在不断促使其态度与策略进行微调,事实上美联储对经济状况的表述变得更加积极。与此同时,退出政策的实施将是一个两步走的过程,首先是在金融系统稳定之后逐步回收之前通过各种工具所放出的流动性,第二步通过加息周期来达到货币紧缩,控制通胀的目的。从目前情况来看,美联储已开始与市场沟通进行逆向回购协议的方法,这表明收紧流动性的第一步正逐步展开。 另外对于美联储会何时加息这个问题,从之前几次美联储加息周期的规律来看,一般会在失业率下降之后9个月至1年,不过本次加息周期的开启具有其特殊性,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造成的市场通胀预期与资源价格暴涨可能迫使美联储提前加息,从现在算起来预计将是今年年中以后。 美联储历史加息规律 主要经济体:通胀预期可控,退出政策跟随美国 尽管自以色列、澳大利亚之后已有多国开始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相对于全球经济来看,他们的行为仍不能代表全局。这点日本与英国已经做出了最好的回应,英格兰银行宣布扩大其量化宽松政策,而日本政府也宣布扩大财政刺激计划。再来看欧元区与中国的情况,当前德国和法国的经济已经逐步恢复,甚至相比美国更为乐观,但欧元区其他国家的情况仍然堪忧。且不论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西班牙当前陷于水深火热不能自拔,意大利与希腊的情况也令人担忧,一旦欧央行选择加息,很有可能要面对一些国家退出欧元区的威胁。 与此同时,中国有关退出策略的讨论,目前还仅限于经济学家和研究决策讨论的层面。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调仍然是稳政策,调结构。今年的信贷投放规模将继续保持在6万亿元的较高水平上,经济增长目标定为8%,为调整经济结构留下宽松的余地。决策层对于通胀的担忧未做明确的表态,显示通胀预期仍处于相对可控的状态,这和欧、美央行认为今年通胀水平将低于预定临界目标水平的看法是一致的。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或者要求商业银行补足资本准备金等手段可视作是对因预期人民币升值而大规模涌入的热钱进行动态微调。在通胀没有实际来临和出口未见实质性好转以前,中国央行不会采取加息手段。 商品市场:年中变换运行动力 当前通胀预期与大宗商品的走势已经形成了一对反身性关系,自从各国央行开启了量化宽松政策后,通胀预期与宽松的流动性推动大宗商品市场牛市的到来,而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扬又反过来推动通胀预期的进一步上升,加之美元的不断贬值令市场认为美国将以美元贬值与通胀逃避债务,资金需要进一步进入大宗商品市场避险,这种反身性循环一旦形成,在没有外界力量的干扰下将很难打破,这也是今年年中前继续看好大宗商品市场的原因。在当前的情况下,流动性整体宽松的情况并没有改变,经济继续向好但通胀仍未到来,对于大宗商品而言,尽管当前的价格已经脱离了超跌反弹与供需平衡所应处于的位置,但商品的金融属性将继续推动其向上攀升。 不过由于预期美联储会在今年年中加息,其他国家会进而跟随实施退出政策,全球流动性可能逐步收紧,一方面,美元可能因此而走强,进而影响到市场的资金与通胀预期,资金会从大宗商品市场退出,促使大宗商品价格回调至供需适当的合理价位,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将受到打击,需求出现萎缩。彼时,大宗商品的商品属性取代金融属性成为主导,市场将重归理性平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