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年关将至,大豆玉米行情走势如何?最后一个月里,这部“双黄戏”会迎来剧情反转吗? 业内人士认为,今年国产新豆虽然质量偏低,蛋白含量下降较多,但由于进口大豆到港数量不及预期,加上后期还有很多货船到港时间延后,当前很多油厂开始大量采购国产豆,这令国产豆价格迅速走高。 放眼玉米市场,随着产区天气以及物流运输情况好转,新玉米上市规模放大,尤其是东北产区玉米开始释放上量信号,港口一度出现卸货难问题,而市场需求尚没有进一步扩大的迹象,玉米市场再度面临着高供应低需求的状态,价格暴跌风险不断集聚。 具体解析如下: “大豆”剧情解析 市场人士认为,今年国产新豆虽然质量偏低,蛋白含量下降较多,但由于进口大豆到港数量不及预期,加上后期还有很多货船到港时间延后,当前很多油厂开始大量采购国产豆,这令国产豆价格迅速走高。 据了解,当前在豆类市场,不但豆粕一车难求,大豆、豆油供应也比较紧张,更值得关注的是大豆及其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很大,且呈现出较强的振荡上行态势。 记者从海关部门获悉,虽然市场预期今年我国大豆进口总量将再创历史新高,有望达到8600万—8800万吨,但近期的到港数量不及预期,成品植物油脂的进口数量更是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 10月我国大豆进口量为521万吨,不及市场预期,同比下降5.74%。虽然1—10月累计进口大豆6640.4万吨,同比增加1.88%,但我国进口豆油、油菜籽、菜油的数量却远远落后于往年。10月我国豆油进口量为4.98万吨,同比下降41.28%;1—10月累计进口豆油44.43万吨,同比下降37.52%。10月我国油菜籽进口量为6.11万吨,同比下降83.26%;1—10月累计进口油菜籽301.89万吨,同比下降20.18%。10月我国菜籽油进口量为5.38万吨,同比增加22.92%;1—10月累计进口菜籽油56.49万吨,同比下降6.21%。 目前,由于海运费上涨和运力紧张,很多进口大豆货船到港时间延后,这令国内多家油厂面临生产原料不足的问题,不得不转而采购国产大豆,但是国产大豆市场同样存在运力紧张和供应不足问题。 “今年国产新豆虽然质量偏低,蛋白含量下降较多,但由于进口大豆到港数量不及预期,加上后期还有很多货船到港时间延后,当前很多油厂开始大量采购国产豆,这令国产豆价格迅速走高。” “按照当前我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豆油现货3400元/吨左右的价格,以及国内豆油、豆粕的出厂价来推算,油厂压榨利润得到很大程度改观,加上豆油、豆粕市场需求强劲,刺激很多油厂积极收购加工国产豆,带动了豆油价格上涨。此外,受不良天气影响,今年东北地区国产豆质量下降,优质豆源偏少,这推动优质豆收购价上升。” 业内人士认为,国内大豆及其产品供应偏紧的市场格局短期内很难改变。 “玉米”剧情解析 随着产区天气以及物流运输情况好转,新玉米上市规模放大,尤其是东北产区玉米开始释放上量信号,港口一度出现卸货难问题,而市场需求尚没有进一步扩大的迹象,玉米市场再度面临着高供应低需求的状态,价格暴跌风险不断集聚。该出手时就出手,政策面又出现一些消息,具体如下: 一、11月中旬辽宁、黑龙江等地直属库相继接到通知,上调辖区内2016年产新季玉米收购指导价格。新粮上市初期,各地国储收购价格曾进行过一次公示:如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收购价0.65元/斤,兴安盟地区0.68元/斤,通辽、赤峰地区0.7元/斤,锡林郭勒及以西地区0.71元/斤。其他省份则以黑龙江0.65元/斤,吉林0.7元/斤,辽宁0.72元/斤进行跟进。而本轮调整之后,各省市国储收购价格均有不同程度抬升。其中辽宁地区标准品价格从0.79-0.855元/斤不等,黑龙江地区标准品价格从0.655-0.698元/斤不等。国储轮入指导价格的上涨或能促进农户积极售粮,维护年前市场价格的稳定性。 二、11月29日中国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该机构日前组织召开全国主要产销区玉米收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强调,实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的客观要求,是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长久之策。各方面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领会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把抓好东北地区玉米收购作为今冬明春“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定改革方向,密切跟踪市场形势变化,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及时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切实做到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仓收粮、有车运粮,确保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平稳有序实施。 此外会议还明确了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二是进一步调动多元市场主体入市积极性。三是进一步加强产销协作。四是进一步解决好重点难点问题。 三、11月下旬市场传闻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将于12月中旬开展黑龙江新产贸易玉米拍卖。拍卖粮或为组织种粮大户的粮源,粮库进行代收代烘,在交易中心平台拍卖。消息称,探索中远期合约方式,即形成标准标的,先在网上挂牌,约定时间(1-3个月内)交验,再组织采购。价格、数量以及周期有待观察。 从上述消息可以看出,在玉米临储收购制度“退出”,实施市场化收购的第一年,国家对于市场的调控力度仍没有放松,为了避免市场波动过于激烈伤害种植户的利益,实施的政策均具有维稳性的特征,预计在年前玉米价格仍有政策筑底护航。 责任编辑:韩奕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