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金融期货金融期权 >> 金融期货专家观点

胡俞越:股指期货小合约 金融期市大变局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0-01-11 10:44:58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经过三年的蛰伏,万众期待的沪深300指数期货终于要迎来“破茧化蝶”之时。从表面上看,这只是期货市场多了一个新品种,但是它的合约设计、特殊的投资者群体和它所纠葛的整个金融市场几乎所有的机构及其利益关系,共同决定了股指期货的上市必将给我国期货市场的规模和市场结构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期市交易量和品种扩容

  首先是期货市场交易量和品种将迎来快速扩容。

  在国际成熟衍生品市场上,金融衍生品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根据美国期货业协会(FIA)的全球衍生品发展报告,2008年金融衍生品交易量占全部衍生品交易量的86%,商品衍生品占比仅为14%。而且在金融衍生品中,股指类衍生品的比重最大,约占金融衍生品交易量的36%,占所有衍生品交易量的31%。

  因此,可以预计,股指期货一经推出,来自于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基金、QFII等机构投资者资金的进入,我国期货市场的交易量和交易额会呈现大幅度增加。我们可以大胆地预料,股指期货一旦推出,我国期货市场的交易规模将大幅度的扩大。同时,借助于股指期货,将会有更多的投资者认识到商品期货的避险功能和投资价值。从短期来看,随着股指期货的推出,可能会形成商品期货市场的资金分流,但从长期来看,商品期货市场依然也会有大的发展和增长。

  同时,股指期货上市将揭开国内期货市场新品种加快创新的大幕,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金融衍生品种将会陆续上市。目前国内期货市场的品种体系已经从成立之初屈指可数的农产品品种发展到涵盖农产品、基本金属、贵金属、能源化工等多个产业或行业,总计23个品种。但与国际先进衍生品市场相比,我国期货市场在品种数量和新品种上市速度上则要远远落后。根据CFTC统计,在金融危机肆虐的2008年,美国推出的期货期权新品种数多达1008种。

  股指期货一直被新兴市场用作开拓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先锋。以此为契机,我国不仅更多、更适合市场需求的商品期货新品种将进一步推出,而且包括国债、外汇等在内的其他金融期货和期权的诞生也将指日可待。

  期货公司华丽转身

  其次,股指期货的推出带来期货公司的华丽转身。在股指期货推出之前,期货公司的经营模式过于单一,主要依靠商品期货的经纪业务,属于低效率的同质化竞争。为了备战股指期货,监管部门对期货公司实行分类监管,对不同级别的公司实行差异化监管。随着分类监管的实施,期货公司同质化竞争的局面将被打开,整个期货行业将迎来异质化竞争的时代。“马太效应”使各大期货公司重新洗牌,进行一次深刻的分化。

  股指期货的推出,加速了期货公司的分化。期货公司为了在此次分化中不被历史的潮流淘汰,必须选择适合自身的生存、发展之道。一部分期货公司选择与券商、国外投行、基金、银行等展开合作,利用后者在金融、证券研究领域中的优势,取长补短,完善自身的研发结构,同时利用券商手中潜在的股指期货投资者资源;一部分期货公司则选择自力更生,利用自身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加强对金融期货领域研究的培养和对金融人才的引入,一心一意做好商品期货或金融期货的某个领域或某些品种,定位为专业的期货经纪商和投资顾问,在某个领域或某些品种上成为品牌公司;另有一部分期货公司则成为专职的经纪商,全力经营期货中介业务。

  在这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期货公司分化进程中,券商系期货公司有望成为股指期货的主力军。

  再次,期市投资者结构将大变身。一直以来,我国期货市场都是以散户为主导投资力量,我国期货市场的投资者中95%是中小散户。股指期货的推出,必定吸引大量的机构投资者,如证券投资基金、期货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基金、QFII等等。机构投资者的大量涌入,必定彻底改变我国期货市场长期存在的散户占主导的不合理的投资者结构。

  总之,股指期货的推出,不仅是中国期货市场的一次创新,更是中国金融市场的一次变革。2010年,让我们拭目以待中国的股指期货挟着天时、地利、人和,乘着中国经济强劲复苏和中国期货市场茁壮发展的东风,带领中国迈向金融衍生品的时代。(作者为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教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