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作为全球交易量第二大的大宗商品,交易量仅次于原油。2016年,这一原材料的价格走出了一条低开高走的曲线。中国需求在这一年的稳定保持,以及市场风险情绪的上升,使得铁矿石的价格自12个月前筑底以来翻了一番还多。 数据显示,12月8日,直接进口62%品位干基粉矿到岸价格为79.01美元/吨环比每吨上升0.29美元,升幅为0.37%;当月平均价格为76.91美元/吨。而就在今年1月份上旬,现货价格还不足每吨40美元,为何今年一年时间铁矿石价格波动如此剧烈? 有不愿具名的分析师昨日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结构短缺、高对外依存度等因素交织融合,层层传导导致了今年铁矿石的价格如此波动。 结构性短缺刺激价格 12月7日,普氏62%铁矿石指数达到82.3点,一年之前,这一指数仅为39.2点。根据中钢协的数据监测,11月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CIOPI)的平均值为255.85点,较上月上升39.58点,环比增长18.30%。其中进口铁矿石价格指数平均值为262.57点,环比增长20.67%。 不过,尽管价格在飙涨,铁矿石市场整体供大于求的矛盾并没有改变。来自中钢协的监测数据表明,截止到11月末,全国进口铁矿石港口库存量为11073万吨,环比上升244万吨,同比上升2156万吨,是近两年来的最高水平;1月份至10月份,全国生铁产量为5.86亿吨,同比增加30万吨;而同期进口铁矿石8.4亿吨,同比增加6911万吨,远超生铁增产需求。 有分析师表示,今年铁矿石价格的上涨,主要来自于结构性的紧缺,即高品位铁矿石品种表现为明显的紧缺。一方面,中国市场对高品位矿的需求在增加,另一方,供应又相对稳定。“这种结构性的紧缺和今年下半年以来钢铁生产中表现的主要矛盾是比较一致的。下半年以来,焦煤焦炭的价格上涨最为明显,钢厂成本的增加主要还是焦煤和焦炭,使用高品位矿可以降低焦煤焦炭的配比,从而降低生产的成本。”该分析师指出。 三季度以来,炼钢端需求走弱,港口及钢材端铁矿石显著增长。理论上,铁矿石应该处于弱势,但现实却背道相驰,铁矿石持续上冲,当前位处年内高点。 数据显示,前几周时,全国45个港口铁矿石日均疏港量为268.2万吨,处于年内较高水平,这说明钢厂对铁矿石的需求旺盛。但仔细分析,这需求多是偏向于高品位铁矿石。从铁矿石普氏指数均值来看,9月份至11月份,62%和58%品位均值价差分别为12.07美元、12.95美元和19.32美元,65%和62%品位均值价差分别为8.06美元、9.42美元和11.84美元。高低品位铁矿石价差处于高水平区间,市场更加青睐高品位铁矿。 从价格传导上来解释,焦炭价格的上涨,挤压钢厂利润的空间,进一步导致钢厂倾向于采购高品位铁矿石来改变配比,导致高品位铁矿石需求增加、资源偏紧,进一步拉高高品位铁矿价格,低品位铁矿石水涨船高,跟着涨价。对此,江苏省太仓港武港码头业务部主管顾天分析,因此前钢厂效益不是特别理想,钢厂为了减少亏损,运用一些非主流矿来降低成本,但现在钢厂经营状况改善以后,钢厂就采用一些高品位铁矿石,尽量使铁水出得多一点,增加钢厂自身利润。 对外依存度高成另一因素 从中钢协2016年11月22日发布的《铁矿石市场报告》来看,2016年9月份中国铁矿石进口总量为9299万吨,环比上涨6%,同比上涨7.97%。其中澳大利亚进口量为 6030.68万吨,环比上涨8.8%,同比上涨8.4%。 基于上述数据,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国内重点统计铁矿平均成本在80美元/吨左右,是国际铁矿巨头生产成本的近2倍至3倍,市场竞争力较弱。同时,尽管中国钢铁步入减量发展,但仍将保持在高位运行,对铁矿的需求量仍然巨大。预计2030年,中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仍将保持在85%以上。 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居不下,但中国目前对铁矿石议价能力不足。四大铁矿石巨头垄断市场份额,尽管铁矿石巨头的生产成本不足40美元,但当前市场上不见新的供应来源,同时没有可以抗衡的竞争力量打压。所以国内钢企明知国外铁矿石巨头利润丰厚,但由于没有可替代品,只能接受国际市场报价。只要国内钢厂还有利润空间,国外铁矿石生产商就能进一步提价。国内钢厂只能在持续严重亏损,主动减产倒闭铁矿石降价。 对于未来铁矿石价格的走势,有分析人士预计,受到整治中频炉生产线及查处违规钢铁产能的影响,近期钢市对于供应端收缩的预期,推动了国内钢价持续大幅上涨。与此同时,市场面临调整的风险也在逐步积累。一方面,当前钢铁企业盈利再次恢复到较高的水平,可能会刺激供应再度增加;另一方面,商家手中库存资源在目前价位获利丰厚,考虑到风险收益比,年底前商家“逢高减库”将是主流思路。受下游成材市场价格大幅上涨的带动,铁矿石市场价格也随之上行,但是铁矿石港口库存量增加也较为明显,预计铁矿石市场后期大幅上涨空间有限,但受下游支撑下跌空间也较小。 责任编辑:韩奕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