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证期货 倪成群 国内期市成交高增长的背后 根据中国期货业协会公布的数据,去年全国期货市场成交总额为130.51万亿元,同比增长率达到81.48%。2009年的中国期货市场无疑再度迎来了重大发展,如傲冬绽放的腊梅一样,成为经济寒冬中的一抹亮色。在全球经济尚未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完全走出之际,国内期市所取得的成绩的确令人瞩目。那么,在这样的高增长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笔者总结了2009年中国期货市场的几大关键词,从中或许可以窥视到些许玄机。 关键词1.金融危机 自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全球金融危机正式浮出水面以来,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而关于这场始于次贷的危机是否已经过去、世界经济是否已确定复苏的争论却仍在继续。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重创了实体经济,目前的问题在于,通过大量的财政、税收以及其他政府干预手段的实施,世界经济是否已经从大萧条以来的最严重衰退中复苏过来。高盛预计,2010年全球经济的增幅有望达到4.4%,而其他知名机构也多对今年经济抱以乐观。 可以说,2009年对于中国期货市场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因为,正是在经济前景摇摆不定的情况下,期货市场对于实体经济的辅助作用才体现得淋漓尽致,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进入期市进行套期保值业务。我们认为,期货市场连续数年的高速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内在需求,是企业在面对不确定外部环境时不得不寻求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2.新品种 去年,三大商品交易所先后上市了钢材、早籼稻及PVC期货,是期货市场近年来密度最高的一次扩军。其中,螺纹钢期货在经历了上市初期的短暂沉静后大举爆发,成为国内期市的明星品种,对全年期市成交额的增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去年8月,螺纹钢日均交易量达125万张合约,当月螺纹钢期货交易量几乎占全球当月交易所金属衍生品交易量的一半。 新年伊始,股指期货获准推出,今年国内期货市场必将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交量和成交额与去年相比将出现质的飞跃,期货市场将进入快速增长期。 关键词3.分类监管 经过长期细致的检查与评定,第一轮期货公司分类监管结果在2009年出炉。在国内165家期货公司中,有18家获A类评级,B、C、D、E类公司数量分别为37家、81家、28家和1家。由于分类的结果将作为期货公司开展创新业务、增设营业网点的重要审核条件,这项制度的执行必将对期货行业与期货公司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将从根本上推进期货行业继续向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在净资本监管之后实施分类监管,其目的是扶优限劣,鼓励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并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分类监管是期货公司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的源动力,将为期货公司的长远发展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因此,无论对于行业监管层面还是期货公司层面,分类监管都可以被视为一道里程碑式的重大措施。 关键词4.券商系 从2006年—2007年大举进入期货行业以来,“券商系”很快成为期货市场中最炙手可热的名词之一。资金实力雄厚的券商在为旗下期货公司带来大量资本金的同时,更将证券行业发展多年的成熟管理体系、规范运营模式、高水平研发支持带入了市场,迅速提升了期货公司的综合能力。而在期证联动日益频繁、期股双栖投资者数量大增的背景下,券商的IB渠道为期货公司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一批优秀期货公司脱颖而出。 关键词5.低利润 伴随着期市成交量的急剧放大,期货公司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由于期货公司的竞争手段仍相对单一,其显性的作用便体现为期货行业的利润率进一步下滑。回顾2008年,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额增长超过75%,而期货公司净利润总额同比出现了13.7%的大幅下滑。2008年的期货行业平均手续费率为万分之零点六九,较2007年的万分之零点七三八降幅明显,而根据2009年前三季度披露的情况,全行业的平均手续费率有可能继续下降,行业平均盈利能力进一步下滑必成事实。 考虑到交易总量的快速增长,而期货公司增设营业部的步伐放缓,相应支出将大幅回落,2009年行业总利润额仍有望保持较高水准。但另一方面,排名前20强的期货公司利润同比均有大幅增长,从2009年上半年各公司的财报公布情况来看,几大期货公司的上半年净利润涨幅大多远超行业平均水准。这说明期货市场利润集中度在向更高发展,两极分化加剧的情况在2010年难以避免。 2010年中国期货市场畅想 2010年,中国期货市场又将出现怎样的变化?如前所述,全球经济的复苏渐渐得到确认,大宗商品市场也有望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据测算,2009年全国信贷规模约10万亿,2010年的预算在7.5万亿左右,信贷宽松的格局不会出现太大变化。在货币泛滥和通胀预期下,商品作为对冲工具发挥效用将更加明显,预计有相当大一部分资金将进入金融市场。据Barclays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对2010年商品价格持乐观态度的人数明显增多,乐于进入期货市场的人也越来越多。笔者认为,2010年的中国期货市场有以下几方面问题值得关注: 关键词1.股指期货 近日,融资融券试点和股指期货获准推出。事实上,中金所在技术与市场准备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各期货公司在股指期货的投资者教育与市场培训方面也做足了功课,一旦股指期货正式运行,将成为国内期货市场发展的重头戏。股期期货的推出,将使国内期货市场的结构更加合理,改变国内期货市场只有单一的商品期货而没有金融期货的格局。更重要的是,股指期货的推出将使国内基金进入期货市场成为现实,有效地改善机构投资者的规模,使投资者结构更加合理。证监会将统筹股指期货上市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发布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明确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审批股指期货合约以及培训证券公司中间业务和中金所接受投资者开户等工作,上述工作预计需3个月左右。股指期货上市后,保守估计将会为国内期货市场带来约50万亿的成交额增量,使2010年全年的成交额达到210万亿以上。股指期货推出后,期货公司与证券公司的结合将更加紧密,此前“跑马圈地”的效益此时也会得以放大,期货公司的盈利结构有可能因此发生重大改变。 关键词2.行业监管 2009年的分类监管顺利进行为该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开了个好头,使得长期以来困扰期货行业发展的监管与创新之间的矛盾有了化解的契机。备受关注的CTA及期货基金业务有可能在2010年得以试行,那些在分类监管中取得较前排名的期货公司有望成为首批获得业务资格的期货机构。同时,未来CTA业务资格的审核制度建立之后,大批活跃在民间的私募基金、操盘手也有望借机浮出水面,增加资产管理的透明度,从而使中国期货行业走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分类监管的一大效用是对外开放。随着首批6家期货公司在香港市场成功运作,如何引导国内期货公司进入CME等境外成熟市场也逐步被提上议事日程。通过扶持一批优秀的期货公司做大做强,然后将外资引入中国期货市场以及开放中国期货公司代理外盘业务,能够给市场带来极大的发展空间。 当然,期货监管的发展方向不是单一化的。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OTC市场,2009年下半年,CFTC曾考虑对场内投机交易实行强制性限仓,这表明除了对场外交易的限制将更加严格以外,未来对期货行业的监管发展也将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3.创新业务 期货市场的创新包括思路创新、结构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最终的产品创新。虽然目前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将期货公司的业务范围严格限定在经纪业务,不允许从事自营和理财业务,但面对国内投资者多层次的投资与避险需求,没有创新业务推行,将难以实现期货公司做大做强、与国际顶尖投行看齐的目标。有消息显示,创新业务先试点再有选择性的开放有望在2010年成为现实。具体来讲,期货投资产品和期货公司业务模式的创新将成为国内期货市场未来发展的重点。其中主要的发展模式或方向可以包括商品投资顾问账户(CTA)、期货理财产品、投资咨询业务、期货投资基金以及外盘期货代理业务。期货公司要提高自身的实战能力,将自己变成一个机构投资者;而监管层也需要通过政策松绑,扩大期货公司的经营范围,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为期货公司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关键词4.行业整合 在实施分类监管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一个提法,就是对期货行业的整合。从近几年国内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以及期货公司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可以看出,行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利润越来越向那些服务优质、资本金实力雄厚的公司汇拢。而这些优质公司将在业务创新、拓宽盈利渠道方面得到比一般公司更多的便利,这必然为部分期货公司做大做强形成正反馈作用。我们发现,在成交量排名前列的公司中,有少数公司利润水平很低,这说明凭借过分依赖炒手、依赖低手续费战略的作法不利于期货公司的长期发展,单一化盈利模式的发展空间未来将被进一步挤压。因此,2010年期货行业的重新洗牌将成为市场中不可忽视的趋势之一,机构重组、行业整合将是那些处在行业末端的期货公司不得不面对的一大挑战。 当然,选择差异化发展之路是期货公司的生存根本。根据美国期货市场的发展经验,在总数超过170家的FCM中,从事经纪业务的不超过60家,大部分FCM是通过理财、自营手段在市场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我们相信,在2010年,更多的期货公司将变得更有特色,中国的期货市场也将因此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