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很多人当初所料,美联储加息这只靴子落地后,12月15日,A股应声而落,虽然跌的并不算太多。 在这个下跌的过程中,银行股扮演了一个不太光彩的角色。 12月15日,银行股整体跌幅超过2%。其中,南京银行跌5.38%,宁波银行跌4.60%,华夏银行跌4.81%,中信银行跌4.86%,光大银行跌4.10%,民生银行跌3.45%。而飘红者,则寥寥无几。 那么,银行股为何拖累了大盘呢? 普通的观点认为,美联储加息对国债期货造成影响,导致国债期货跌停。进而,引起了银行股的萎靡。 确实,这是一个主要外力。但是笔者认为,引发银行股下跌的主要因素除了国债期货跌停,还有一个主要内因,那就是:银行业的主要倚重业务——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前景越发不明朗。 下面,我们就看一下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前景为何不明朗。 曾几何时,从某种意义上看,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一度是银行的“小救命稻草”。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曾经提到过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对银行业的重要意义。现在,我们不妨再简单回顾一下。2016年上半年中国各大银行半年业绩发布之后,我们看到了一种趋势:各大银行业绩呈放缓趋势,而银行业绩放缓的同时,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却增量巨大。有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18家上市银行中,有15家银行的人住房按揭贷款增速高于10%,其中7家银行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增速高于20%。 而这种局面,随着政策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控,已经发生了变化。未来,房地产降温,银行对房贷收紧,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势必受到影响。 首先,我们看一下政策调控之下房地产的降温趋势。 目前,虽然有个别地区依然火热,但房地产行业有明显的降温趋势。这种趋势,我们看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就能够看出来。 国家统计局《2016年1-11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情况》显示:“2016年1-11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338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6.5%,增速比1-10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62588亿元,增长6.0%,增速提高0.1个百分点。1-11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13582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3%,增速比1-10月份回落2.5个百分点。” 而在10月,数字又是另一种情况。 国家统计局《2016年1-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情况》显示:“2016年1-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8397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6.6%,增速比1-9月份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56294亿元,增长5.9%,增速提高0.8个百分点。1-10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12033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8%,增速比1-9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 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比1-9月份提高0.8个百分点,而到了11月份,增速比1-10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10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比1-9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而到了11月份,增速比1-10月份回落2.5个百分点。显而易见,从几个主要数据看,11月的房地产已经明显降温了。 其次,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的现状。 从数字上看,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依然火爆。 关于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变化,我们对比一下央行11月和10月的金融统计数据。 央行《2016年1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11月)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946亿元,同比多增857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79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10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692亿元。” 而《2016年10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10月)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513亿元,同比多增1377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433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56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891亿元。” 住户部门贷款的中长期贷款,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为主。从绝对数字上看,11月的住户部门中长期新增贷款在总量上依然很大。 看上去,房地产的降温还未完全反映到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上去。不过,这种降温最终要体现在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上,只是时间还未到。这,只是一种延迟和滞后。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11月,住户部门贷款中长期贷款占当月新增贷款比例明显降低了。10月,住户部门贷款中长期贷款占当月新增贷款比例为75%(即中长期贷款增加4891亿元占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513亿元的比例);11月,住户部门贷款中长期贷款占当月新增贷款比例为71%(即中长期贷款增加5692亿元占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946亿元的比例)。 地产降温,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却火爆,这显然并不正常。而不正常的对比,则加剧了未来的不确定性。 综上,正是由于房地产的降温,以及房地产降温在银行业务体现上的滞后,才导致了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前景的不明朗,随之产生了银行未来业绩的不明朗。这让人如何看好银行股?所以,在美联储加息这个因素加剧国债期货大跌的同时,银行股也随之下跌了。 责任编辑:唐正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