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所期权研究系列成果 其政策时机取决于两个层面,一是农业政策层面,二是期权监管政策层面 美国农产品期权概述 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和我国一样,提高农民收入和加快农业转型一直是美国农业政策的核心内容。 本文通过对美国政府农产品期权应用四个要素的分析,总结了美国农产品期权试点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农产品期权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美国农产品期权的历史可概括为“由乱而治”。美国农产品期货产生于19世纪中期,为工业品期货和金融期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农产品期权产生于19世纪晚期,其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936年以前是盲目发展阶段,期权市场基本没有监管;1936年到1982年是暂停发展阶段,农产品期权的禁令自1936年生效,一直到1982年《期货交易法案》立法授权可以开展农产品期权交易;1982年以后是规范发展阶段,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通过试点推进,依靠严格的规范和积极的监管,使农产品期权市场声誉重建,迅速发展。 美国现代农产品期权的推出始于1984年,随后又陆续推出已上市期货品种的期权交易,直至大部分品种期货和期权同时上市成为惯例。 美国政府利用农产品期权的四个要素 利用期权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时机 美国政府利用期权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时机取决于两个层面,一是农业政策层面,二是期权监管政策层面。 农业政策层面 美国的农业政策,从“二战”以后基本都在自由贸易政策和贸易保护政策之间摇摆,而利用期权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时机,出现在自由贸易政策条件下推进农业市场化的过程中。 从历史来看,贸易保护主义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1934年以前,美国主要通过关税保护政策,获得廉价原材料并开拓海外销售。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将关税制定权授予行政部门,并提出最惠国待遇原则。该法满足了经济民族主义增加美国出口的要求,并确立了经济国际主义为对外贸易政策的原则,标志着美国以贸易为突破口,由国家主义走向世界主义。 上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美国经济发生了三次较为严重的衰退,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开始抬头。随着贸易逆差的扩大,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由自由贸易向公平贸易转向,设置了“超级301条款”和“特别301条款”等贸易报复和经济制裁条款,显现了强烈的单边性保护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化倾向,并借此干预他国经贸政策。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开始回升,进入“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的繁荣时期,国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恢复,美国对外贸易又开始执行以推行自由贸易为主的政策,以确保国内优势产业得到平等进入国际市场的保障。 作为“以农立国”的移民国家,农业是美国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性产业之一,美国对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是经历了许多的经验教训才成熟的。总体来看,美国是一个农产品周期性过剩的国家,其阶段性农业保护的强弱,取决于同期农业出口比较优势的大小。当美国政府需要减少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干预时,就会比较多地使用市场机制、利用包括期权在内的市场手段来引导农业生产。 期权监管政策层面 美国的期权监管政策,由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实施。该委员会于1974年成立,旨在确保期货期权市场的公平竞争和稳定运行,保护公众免受欺诈和市场操纵的危害。当时期货交易大部分集中在农产品领域,而期权因为1936年的农产品期权禁令,只有非农产品的期权交易得到批准。利用期权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时机,出现在农产品期权交易试点结束后新一轮农业法的实施过程中。 1978年6月,由于场外商品贸易期权和“伦敦期权”欺诈销售的泛滥,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禁止了美国境内大多数商品期权的交易。1982年,《期货交易法案》终止了关于国内农产品期权交易的禁令。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根据1981年9月通过的为期三年的期权监管试点方案,分别在1982年批准了咖啡、白糖、可可、黄金和国债期权上市交易,在1983年批准了股指期权上市交易,在1984年首次批准了大豆、玉米等农产品期权上市交易。1987年1月试点结束,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批准各期权产品继续交易,四年之后1990年《农业法案》出台,授权根据其中的《1990年期权试点条例》开展利用期权支持农业发展的试点工作。 利用期权支持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根据美国1990年《农业法案》中的期权试点条例,农产品期权试点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确定农业生产者是否能够利用农产品期权在市场价格波动中得到收入方面的保护,二是为了确定农产品期权交易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程度。这次试点是美国政府对国内农业,由行政手段管理向市场方式调节的改革尝试。 农产品期权试点的对象包括1991到1995作物年度的玉米,1993到1995作物年度的小麦和大豆。美国农业部鼓励伊利诺伊州、爱俄华州、印第安那州的农场主进行期权交易,购买玉米、小麦、大豆的看跌期权。参与期权试点的农场主可选择以目标价格水平来购买看跌期权,以避免因谷物价格的下跌而受到损害。同时,农场主必须按照政府农产品计划休耕部分耕地,并参加政府举办的期权交易培训,政府负责支付交易中的手续费和其他交易费用,并代为支付购买期权合约的部分权利金。农场主购买看跌期权后,不仅可以减少农作物价格下跌时带来的损失,还可以获得农作物价格上涨时的收益。 利用期权支持农业发展的外部条件 根据美国期权发展的经验,利用期权支持农业发展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成熟的交易体系和系统的风险管理培训。完善的期权交易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化发展期权,是利用期权支持农业发展的制度保障。成熟的期权交易体系,活跃的市场交易环境,是利用期权支持农业发展的市场保障。系统的农业风险管理培训,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农业风险教育,有利于普及农业风险管理知识、优化种植结构。 美国农业风险管理的常用手段 农业参与者对于农产品价格和收成风险的估计,再加上自身对风险的态度倾向,决定了其风险管理手段的选择。大致上,美国农户对农业风险的管理手段可以分为以下11种: 多元化生产:将面向同一作物农场的生产企业进行分散,或者分散作物生产的地点,使局部灾害无法对整体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垂直整合:将两个在作物生产或流通过程中处于不同层次的业务进行整合。传统农业大多处于开放式生产环境,而垂直整合则可以起到减少中间费用的作用。比如生产玉米和干草的农户,可以通过开奶牛场来进行农作物与乳制品生产的垂直整合。 生产或销售合同:生产合同指的是,采购商在作物生长期就拥有该作物的实际所有权,农户收取种植服务费作为报酬,采购商负责提供具体的物资和服务,合同在作物生产前就已经确定。销售合同指的是,农户在作物生长期拥有该作物的所有权,采购商规定采购价格、数量和质量,合同在作物临上市销售前确定。目前,使用合同方式进行生产的农户占美国总农户数的10%,其农作物产量占美国农业总产量的40%。 套期保值:农户根据实际生产或销售的需要,在期货市场买进或卖出相关农产品价格期货合约或农作物产量期货合约,将风险转移给市场中的风险追逐群体。研究指出,通过同时使用农产品价格期货合约和农作物产量期货合约,以风险最小化为目标的农户可以有效减少收入的波动,提高收益的稳定性。 期权合约:与期货合约类似,农户通过期权合约进行风险转移。研究显示,期权也是一种稳定农户收入的有效工具。许多调查表明,在美国,农户对期权的使用程度至少能够与期货的使用程度保持一致。 财务杠杆:即农户或生产商的资本负债率。在收成不好的年度,财务杠杆偏高的农户会有无法偿债的风险,因此这些农户更倾向于使用期货和期权来进行套期保值。 流动性:主要指农户的经营性现金流以及其资产的快速变现能力。当风险发生时,有较强流动性的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好。 短期租赁和雇佣:短期租赁包括土地、机器、设备和牲畜的租赁,短期雇佣主要发生在收获季节或其他高峰。短期租赁或雇佣作为扩大生产的手段,提高了农户在市场状况变化中的机动性,同时减少了长期租赁和雇佣的固定支出。 作物产量保险和作物收入保险:当作物保险与套期保值一起使用时,农户能够得到最大的风险保护。1990年以来,美国国会与政府不断鼓励新的农业保险产品创新,1996年美国农业部下属的风险管理机构开发了农业收入保险产品,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的是作物收入保护率保险。 农业外就业和收入:农户中的劳动力利用农闲时间打工,获得额外收入以补贴家庭收入。美国农业部1996年的数据显示,82%的农业家庭有农业外就业和收入,每一个农户类别(包括超大型农场)中,至少有28%的农户其农业外收入超过农业本身收入。 其他风险管理措施:包括调节农业经营投入和产量,耕作制度,机械化程度过饱和等。 美国农产品期权试点的经验和思考 总结美国政府利用期权支持农业发展的尝试,其经验主要有三条:第一,农产品期权执行价格是市场自发形成的,基本反映了实际的供求关系,有利于保障农户收入;第二,相对于农业直补和农业贷款贴息等行政措施,利用农产品期权支持农业发展,利用期权市场分散农业风险,可以有效减少政府的农业补贴支出;第三,农产品期权试点对于鼓励和引导农户进行风险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提高了农户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的生存能力,从长远来看是有利的。 除了经验之外,美国农村期权试点还有许多的实际情况值得思考和研究。比如其一,大部分交易者相信,如果没有政府的期权补贴,买入实值较大的看跌期权在实际操作上并不可行;其二,期权合约交易单位为5000蒲式耳(约合136吨),过大的交易单位不适合种植面积小或合作种植的农户;其三,由于历史原因,试点参与者仍然认为期权交易存在一定风险,普遍认为农业价格保护和收入补贴的作用依旧无法替代;其四,期权是否能够被准确地定价,取决于对应期货和期权的交易活跃程度,尤其是在种植季节,如果没有足够大的市场,是无法满足试点参与者的全部需求的。 责任编辑:韩奕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