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6年的即将结束,市场开始对2016年全年进行数据上的回顾与总结。其中,根据券商中国的数据统计,2016年A股募资总额高达1.62万亿元,堪称史上第一融资年。由此可见,对于这一年来说,A股市场的融资规模确实惊人。 从具体数据来看,2016年IPO的募资规模为1424.11亿元,而从年内IPO规模来分析,与此前几年相比,并未有太显著的膨胀。但,从再融资规模来看,增发募资就高达1.46万亿,而这一规模水平甚至相当于10至13年四年的规模总和。按照这一数据分析,2016年确实称得上史上第一融资年。 再融资猛于虎,其对市场的冲击力远远大于IPO融资。实际上,从股票融资的情况分析,增发募集资金往往成为上市公司主要采取的再融资方式,而定增则是不少上市公司常用的募资手段。 事实上,从历年来的市场表现分析,在牛市行情下,上市公司颁布定增的方案,会利于股票价格的上涨,而在此期间,只要上市公司借助当期的热门题材,趁机利用新项目上马来实现定增再融资,则容易获得市场的青睐,甚至被市场认为是公司新盈利增长点的体现。 但是,当市场处于熊市行情,乃至震荡市场行情,则定增对股价的影响作用却截然不同。 从本质上来分析,定增是非公开发行,且向特定的投资者发行。然而,在定增完成之后,如果上市公司的投资效果不显著,抑或是为了达到某种利益输送的效果,实际上会起到稀释上市公司原有股东的权益,对股价而言,也是一种消极性的影响。 很显然,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往往热衷于炒作预期,而在良好的预期影响下,伴随市场行情的持续活跃,良好的定增方案会利于股价的上涨。相反,不佳的定增方案,结合不理想的市场环境,定增对股价的影响作用也会截然相反,而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也会得不到保障。 这些年来,纵观整个A股市场,其实IPO融资的规模并不会过于膨胀。相反,通过定增、配股等股票再融资方式,却频繁上演,无疑成为了A股市场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阻碍因素。 本来,融资是股市的首要功能,对上市公司而言,借助股票市场来实现良好的再融资举措,利于公司的中长期发展,甚至可以开启公司新的盈利增长点。然而,随着市场规模的壮大,上市公司家数的水涨船高,再融资已然成为了部分上市公司的变相圈钱的渠道,而部分上市公司打着热门概念题材的旗号,却轻松获得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的再融资规模,但再融资完成之后,却并未从实质上起到提振公司的效果,反而成为了赤裸裸的圈钱行动,这显然是市场存在已久的弊病。 自今年11月份以来,A股市场IPO发行节奏明显加快,基本上实现一周一批次的发行速度,而月均IPO筹资规模也达到了200亿元以上。与此同时,从相关数据获悉,A股市场的再融资审核趋严,甚至存在部分上市公司已经完成过会,却迟迟不能够获得核准批文的现象。实际上,对于A股市场来说,如果IPO发行提速,但通过再融资审核趋严来降低再融资的规模,却能够起到一定的对冲影响,降低IPO提速对市场存量资金的分流压力。 在A股市场中,通过IPO完成发行上市的目的,确实很艰难,而A股市场长期存在的IPO堰塞湖问题,也迟迟未能够得到实质性的泄洪,这对于不少中小企业而言,也是难以满足其融资的真实需求。与之相比,借助定增等举措来完成再融资的策略,却存在耗时短、效率较高等优势,这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也能够满足其再融资的需求,以达到开发更多新项目、打开盈利新增长点的目的。但,从多年来的情况来看,A股市场中利益输送的现象依旧屡禁不止,而借助再融资间接实现利益输送的问题也是不可小觑。 2016年,称得上A股史上第一融资年,总募资额度高达1.62万亿,并高于2015年1.55万亿的募资水平。不过,需要一提的是,与15年相比,16年A股市场的环境却截然不同,而身处震荡行情的A股市场,似乎并未能够承受得住如此庞大的融资压力。 确实,从数据上可以进行对比,15年上半年A股市场处于牛市疯狂上演的时刻,而当时股市两融余额峰值高达2.27万亿,市场最大单日成交量能高达2.3万亿。至于场外配资规模,更是难以估算,或高达2万亿以上的水平。进入15年下半年,随着IPO的停发,市场抽血压力稍有减缓,但再融资压力依旧居高不下,对市场的冲击影响依旧不可小觑。 与2015年相比,2016年的A股市场更倾向于平稳的表现,整体波动率大幅下滑。其中,A股市场全年两融余额基本上处于8000亿元至1万亿之间运行,最高峰值还不能够恢复至去年年底的水平。至于场外配资,却基本上遭到市场的清理,新增流动性涌入力度骤然降低。除此以外,对于今年两市的日均成交量能,最高峰值也不到8000亿元的水平,而低峰时,两市日均成交量能仅有3000余亿元。由此可见,与15年相比,16年的A股市场的投资吸引力显著降低,但面对1.62万亿的全年融资压力,确实对股市构成了巨大的负担。 均衡股市投资与融资功能,说起来简单,但操作起来,却相当艰难。但,不能否认的是,一旦融资力度过大,用力过猛,则会提前消费掉股市的投资信心,而以后再度重新提振起股市的投资信心,也将会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了。 责任编辑:傅旭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