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股市在周五(12月30日)踏入2016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回顾今年恒生指数的表现,可以用“有波幅无升幅”一语来概括。 恒指截至周四(12月29日)收市价计算,只较2015年底下跌123点,跌幅中约0.6%,但整个年度的波幅十分大,由今年2月8日之低位18278点,上升至今年19月9日之高位24364点计算,全年高低波幅达到6086点,幅度达到27.9%。 另外,港股有6成、即大约15个板块的成分股平均表现低于恒指,其中有8个板块跌幅达双位数;至于表现较佳股份只集中在金属、酒店/消闲及石油化工行业。 如果只计算2015年12月31日之前上市的1800多只港股之中,由今年年初至本周四,升跌中位数为负8.24%,平均跌幅27.13%,跌幅中位数为23.08%,而上升的港股只有600多只,整体升跌比例为37比63;至于表现低于恒指的港股有接近1100只,占整体股票数目超过6成。 即将踏入2017年,“1月效应”再度惹来市场的憧憬。据了解,以美国股市为例,美股1月份平均回报率曾经远高于其他月份,但自从90年代始,1月份的回报只轻微高出其他月份,“1月效应”的威力已大减。 至于香港股市,数据显示,过去30年港股1月出现升幅只有14次,比率46.7%,平均更出现0.19%的跌幅,但有趣的是恒指在该14次1月出现升幅的年份中,全年的涨幅比例相当高,达到78.57%,因此从历史数据显示,恒指1月的表现可望成为全年港股走势的风向标。 另一方面,从2015年起计算的过去30年,恒指每年首个交易日出现升幅的机会高达63.3%,而且平均有大约0.33%升幅;如果统计最近10年,首日出现升幅的比率更高达80%,平均升幅达0.38%;至于恒指在新一年的首5个交易日表现,过去30年出现升幅的比率为60%,但如果只计算过去10年,1月份首5个交易日的上升比率只有一半,升幅中位数只有0.26%,因此从历史数据显示,恒指在新一年首个交易日上升,并不代表1月份首5个交易日也一定会有好表现。 事实上,受到美国加息阴霾及人民币弱势影响,市场普遍对于明年港股的走势预测也相对保守。 富邦香港第一副总裁潘国光周四表示,在美国政策、欧洲大选及内地债务危机不明朗的情况之下,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大,认为港股明年维持在18000至24000点波幅已属理想水平。 至于野村最新发表的大中华区2017年股市展望报告则估计,港股明年下半年回报,会较明年上半年为佳,虽然认为美国息率及美元会成风险因素,但由于港股估值合理、内地经济回稳,以及推进改革及交易,均有助港股获市场重估。 该行表示,恒指明年底目标25458点,并且估计恒指成份股明年每股盈利增长可达到9%;至于2017年国企指数潜在回报达到11.1%,建议投资者首季可收集具增长前景或回报佳的互联网、科技及电讯股,可继续增持能源股,减持银行股、部分濠赌股、工业股及地产股。 至于摩根士丹利最新发表的亚太区及新兴市场明年展望报告,上调对恒指基本情境预测目标,由23000点升至24000点,相当预测明年市盈率12.6倍,预料指数自上而下明年股盈增长同比上升3.1%,在“牛市”情境预测可上望30500点,相当预测明年市盈率13.5倍。 大摩并且上调对国企指数目标,由9350点升至10200点,相当预测明年市盈率8.5倍,预料指数自上而下明年股盈增长同比上升4.7%,在“牛市”情境预测,可上望13000点,相当预测明年市盈率9.4倍。 汇丰环球研究中国区证券策略主管孙瑜则认为,明年南向资金会较今年高,而人民币兑美元预计会再走弱,因此南向投资的兴趣将会持续,恒指明年底的目标为25000点,国指目标则为11000点。 至于瑞银集团最新报告指出,明年年底恒生指数基本情况之下,目标为22133点,基本上与目前水平无升跌,预计明年恒指企业盈利升7%。 此外,德银最新预计,在宏观经济“新常态”之下,股市将继续在区间徘徊,预计直至2017年底,国企指数将上升12%至及11000点水平,年中甚至会上升至最高12000点水平,建议投资者专注于经济反弹受惠股如能源、原材料、工业及金融股,上调能源板块评级至“增持”,信息科技板块下调至“观望”。 另一方面,中国金洋资产管理董事总经理郭家耀认为,北水积极南下有助提振市场气氛,港股短期沽压有望减轻,预计短期恒指在21500点有支持,并且短期将于21500至22000点水平波动。 至于大唐金融副总裁卢志明则表示,深港通开通之后,与早前沪港通情况类似,港股有较大的沽压,而且近期港汇指数较弱,加上仍然在担心人民币弱势,使得港股持续受压,但认为21500点是比较大的防守位,始终恒指近期由高位23000点水平,下跌了差不多1500点,沽压开始慢慢放缓。 责任编辑:韩奕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