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已原则同意推出股指期货品种,这将对期货市场的发展带来积极而深刻的影响。自2006年中金所成立以来,期货公司进行了数年的精心准备,这为股指期货的平稳上市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股指期货的推出,对中国期货市场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深刻改变期货市场的格局,对期货市场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期货市场的规模将裂变式增长。中国的期货市场规模自1993年建立初期的0.55万亿元成交额到2000年底的1.61万亿元,再到2009年的130.51万亿元,一年一个大台阶。可以预见股指期货上市后,证券、期货及银行等多个行业实现真正的融合,推动金融创新的加速发展,那么内地期货市场规模必定会出现裂变式增长。从海外经验来看,香港股指期货推出第一年,股指期货成交额与现货成交额的比值大概在35%左右,两年后增加到了1.6到2.4之间,而韩国的股指期货推出的第一年,股指期货成交额就达到了现货成交额的3倍左右。不过,同时股指期货业务量的快速扩张,将会对期货公司的管理体制、业务模式和风险控制模式提出更高要求。 二是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会发生质变。股指期货上市后,基金公司、券商等更多的机构和资金源将会参与到期货交易中来,随着条件的逐步成熟,保险资金、企业年金、社保基金等更多的机构投资者也会参与到期货市场上来,机构间博弈或将成为市场的主流。目前商品期货市场中,94%的客户为中小散户为主,这一局面将逐步被改变。 三是期货公司发展将趋于分化。截至2009年底,券商参股控股期货公司已达63家,平均注册资本金达1.13亿元,客户保证金规模年均增长75%,占市场总量的三成;代理交易额年均增长72%,占市场总规模的四成。股指期货推出后,券商系期货公司相对传统期货的优势将更加明显,所占市场份额会更大。不过,期货公司的竞争会更加激烈,股指期货给期货公司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会放大市场的风险,基础管理和风控制度不完善的公司将有可能“出局”,只有不断变革以适应不同市场发展阶段的期货公司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四是股指期货将打通证券和期货两个市场,期货市场功能进一步发挥,服务国民经济的功能将进一步增强。目前股票市场上只能“做多”,即只能通过股票的低买高卖才能赚钱,但股指期货可以进行双向交易,除了“做多”外还能“做空”,将大大增加投资者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股指期货具有价格发现功能,能够通过套利交易消除价格偏差,引导股票现货指数价格在合理的区间内运行,避免盲目的投机和炒作,强化市场的价值投资理念,理性投资将占据主导地位,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股指期货的推出,对期货公司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作为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股指期货将给期货行业带来重大的发展机遇,期货市场版图将重新划定,部分期货公司将脱颖而出。但同时,在股指期货业务推进过程中,风险管理和投资者教育工作依然是期货公司应该关注的重点。期货公司应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选择合适的客户从事股指期货。 股票与股指期货在交易制度、操作模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证券客户都适合做期货。期货市场固有的高杠杆、高风险的特征,需要客户具有一定的交易经验和风险承受能力,证券客户在长期单边市场中交易,形成固有的只会做多不会做空的交易习惯,对期货市场的风险和交易机制理解不深,如果盲目的将证券客户转化为期货客户,很容易导致客户的亏损,将对期货行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无论是期货直销还是证券IB,在股指期货市场开发中一定要注意客户的选择。 2、投资者教育工作需要不断深入。 由于股指期货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而且商品期货也不是太发达,可以说,广大投资者对期货市场还是非常陌生的。股指期货的投资理念、风险控制与股票市场有着本质的区别,而在交易标的、风险特征和运行规律等方面,与商品期货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必须大力开展投资者教育和宣传普及工作,对市场投资者,特别是金融机构和证券市场投资者进行基础知识培训和风险教育,帮助投资者尽早熟悉市场、增强风险意识、提高投资决策的水平。 3、券商背景期货公司的发展战略重点从商品期货转移到股指期货上来,但仍不能忽视商品期货。 从全球期货市场的结构来看,金融期货的成交规模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因此股指期货必定是内地期货公司以后发展的战略重心。但无论是券商类期货公司还是传统型期货公司都不应该在股指期货时代忽视商品期货,因为,投资者层次不同,会对商品期货和股指期货有不同的偏好,而且有一些行业和机构客户会同时涉足商品和股指期货。这就要求期货公司在将战略转到股指期货时,不要忽视对商品期货的研究和客户服务。股指期货的推出,将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的整体运行效率,极大拓展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更高效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