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共振会酝酿出大趋势行情 A 郑糖的涨跌周期 郑糖自从2006年1月上市交易以来,仔细算来可以划分为四轮涨跌周期: 第一阶段从2006年1月开始,官方抛储,糖价见顶下跌,开启一轮熊市,直到2009年1月才算结束。历时3年时间,即2006、2007、2008年。 第二阶段从2009年1月开始,国内产量大减,糖价见底反弹,开启一轮牛市,到2011年8月才宣告结束。历时2年又8个月时间,即2009、2010年与2011年1—8月。 第三阶段从2011年8月开始,内外价差持续扩张,进口窗口始终打开,进口糖规模持续扩张,对外依存越来越高,糖价高位回落,再度开启一轮新的熊市,直到2014年9月才见底。历时3年时间,即2011年8—12月、2012、2013年与2014年1—9月。 当前则属于第四阶段,从2014年9月开始,国内再度大幅减产,推动糖价见底上涨,再历一轮牛市。 此前三个阶段基本上以3年为一个周期。假设郑糖周期步长不变,则本轮牛市早在2017年5月,晚则在2017年9月结束。这是基于周期步长不变的假设得出的结论。如此假设是有道理的,因为糖市行情演化的逻辑在于供应。 供应方面一个重要的逻辑点就是国内产量。既然2017年国内糖市开启了新一轮增产周期,糖价在2017年见顶似乎也不奇怪。 图为郑糖月线 B ICE原糖的涨跌周期 但是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ICE原糖期价就不是以3年为步长的周期。如果ICE原糖期价勉强从2008年1月开始计算上一轮牛市起点,到2011年8月结束,大约历时3年8个月,接近4年时间;前一轮熊市从2011年8月开始,到2015年8月才结束,历时4年时间。2008年以前,没有整个4年持续上涨、持续下跌的情况。 但是从2008年回溯到2000年的8年时间中,ICE原糖期价的确也可以用大约4年的步长来划分阶段:比如2004年从低点开启一轮上涨,到2006年2月上涨结束,此后回落调整直到2007年年底才结束,在这4年中经历的是2年的上涨与2年的下跌;再比如2000年从低点开启一轮上涨,到该年10月即见顶,此后回落直到2002年6月才算见底,然后又一轮上涨,也就持续到2003年2月,然后又一轮回落到2004年年初结束,在4年中经历的是8—9个月的上涨,1年10个月的下跌,又8个月的上涨与8个月的下跌。 从2000年往前,ICE原糖期价就不能以4年为步长来划分阶段,而要以4.5—5年为步长划分阶段:1995年1月到2000年1月,这是持续5年的下行;从1990年5月到1995年年初,这是4年8个月时间,经历的是持续1年的下跌、1年7个月的调整、2年的上涨;从1985年7月到1990年5月,这是4年10个月的上行;从1980年11月到1985年7月,经历的是4年8个月的下行。 虽然上述对ICE原糖期价阶段的划分不够精准,但也有其道理。这样看来,进入21世纪后,ICE原糖期价的周期步长明显缩短,或者说划分阶段的步长发生了较大变化。这种情形同样有可能出现在国内糖市,但是国内糖市周期步长变化与否对于当前国内糖价无关紧要,要紧的是郑糖周期与ICE原糖周期能否共振,如果共振才会酝酿出大趋势行情。 图为ICE月线 C 郑糖与ICE原糖的周期共振 从2006年郑糖上市开始,郑糖周期与ICE原糖周期就时有共振。比如2006—2007年郑糖“下行-振荡”,ICE原糖正经历21世纪第二个4年的后半段,ICE原糖期价也是“下行—振荡”的走势,因此郑糖下行幅度也非常巨大,郑糖约从6200元/吨腰斩到3200元/吨。但是2008年,郑糖持续下行,可是ICE原糖期价却已经掉头向上,算是步调背离。不过,从2009年开始,郑糖与ICE原糖期价的步调再度一致,就连两次见顶的时间都相差不远,行情再次共振,于是产生了一轮大牛市,郑糖约从2800元/吨上涨到7500元/吨,1.7倍的涨幅。此后又步调一致地步入熊市,郑糖几乎再度腰斩。只是2015年,郑糖早于ICE原糖期价结束熊市。 图为国内蔗糖产量 实际上在2011年以前,国内糖市的对外依存度并不高。统计数据显示,2011/2012榨季之前的11个榨季,进口量基本都在配额限定的范围内,进口产量比也就12%—13%。最高的2010/2011榨季,进口产量比也不超过20%。可是,从2011/2012榨季开始,进口产量比就超过25%,最低的2012/2013榨季为28%,最高的2014/2015榨季达到45%,上个榨季,即2015/2016榨季也有42%。这几个榨季进口产量比居高不下,除了内外价差关系导致进口扩张以外,也与其间原糖加工产能快速扩张有关。 图为榨季进口量 2009年开始的大牛市中,官方放储调控糖市。在收储白糖均已经出库后需要加工原糖放储,但是原糖储备虽然有,可是放储却会断槽,等上2—3个月才有10万吨储备出库,主要原因就是原糖加工产能不足。现在原糖加工产能已经增加,进口产量比大概率是要维持在高水位上的,这就使郑糖更容易与ICE原糖期价步调一致,而不是步调背离。2016年郑糖期价的最终上涨就与ICE原糖期价上涨的助推有关联,或者说郑糖与ICE原糖期价周期共振的推动。 假设从2015年8月开始的4年周期是持续上行的,那么ICE原糖期价虽然会经历调整,但是中枢却会逐步上移。如此,郑糖周期与ICE原糖期价周期将会在2018、2019年出现背离,也就是说按照郑糖周期,郑糖期价倾向于下行,而基于前文的假设,ICE原糖期价却还在逐步上行。一个可能结果就是,内外价差呈现外高内低的分布,进口窗口关闭,进口量持续下降,产量逐渐恢复,进口产量比下降。进口下降的同时,走私也会大幅度缩减。只要国内产量恢复的速度慢于进口、走私下降的速度,储备糖持续出库就是必然的。 但是储备糖出库是有价格条件的,比如糖价维持在6000元/吨以上时才会延续抛储,否则官方就没有必要抛储。这样国内糖市供求依然会维持供求平衡,因为储备糖转变为可流通供应后才导致的平衡,这必将是高价位水平上的均衡。这其实是一个矛盾,按照郑糖周期,郑糖将会下行,可是因为与ICE原糖周期背离,却又有可能跌不下去。既然逻辑上会产生矛盾,那就是假设不合理:或者产量增长会快于进口下降。但是这种情况下,产量增长越快,价格下降越快,内外价差越是扩大,进口下降也会越多,实际上是一个动态过程,或者2015年8月开始的4年周期ICE原糖期价并不会持续上行。笔者更加倾向于后者。 D 2017/2018年度展望 从当前海外机构发布的报告来看,2017/2018年度全球糖市再度转向过剩是偏大概率的事件。但是2016/2017年度全球依然呈现供应缺口,库存消费比有可能下降到历史纪录水平,只是缺口预估也被海外机构逐步下调。这一供求基本面格局确定2017年上半年ICE原糖期价的中枢并不会下移。但是2017年下半年糖价将直接指向新年度供求基本面,中枢就会下行。 从此前ICE原糖期价在每个周期的走势看,存在着“持续上行”“持续下行”“下行—振荡—上行”“上行—下行”“上行—下行—上行—下行”几种走势。 如果2015年8月开始的4年周期中,因为2017/2018年度糖市供求基本面转为过剩,从而阻断“持续上行”,那么就有可能是“上行—下行”或者“上行—下行—上行—下行”的走势。后者实际上是一种调整走势,每次上下行的时间都不会持续太长。 然而自2015年8月开始的周期中,上行阶段已经持续了1年4个月,目前还看不到月线上有就此开启下行的技术条件,也没有供求基本面的支持。因此,本轮周期中,ICE原糖期价有可能沿用“上行—下行”的走势。上行阶段还会持续数月,结合下一年度的供求基本面判断,本轮周期中的上行阶段预计会持续1年10个月—2年时间,也就是2017年6—8月之前或者期间,ICE原糖期价偏大概率再次见顶,并从此进入下行阶段,此后下行走势维持2年时间,直到新一轮周期到来。 如此判断,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郑糖周期与ICE原糖期价周期依然步调一致,或者共振。按照郑糖平均3年一个周期计算,郑糖期价将会在2017年5—9月结束本轮上涨,从此开始新一轮下行周期。结束的时点与ICE原糖期价转折的时点基本重合。也就是说2017年上半年,郑糖与ICE原糖期价都还要再次上行或者继续上行,要不再次摸顶,要不再创新高。2017年 6—9月间,行情触顶后就会转折。 当然,因为郑糖周期与ICE原糖期价周期再度共振,2017年上半年郑糖期价还是有不小概率创下新高,甚至其涨幅会超出想象。 以上周期分析只是简单的从价格波动入手,基于以下假设:第一,郑糖3年周期依然持续;第二,ICE原糖依然延续4年周期;第三,郑糖与ICE原糖的供求基本面不再产生重大的、根本性的变化,比如拉尼拉现象伴随着20年周期的太平洋(601099,股吧)冷暖气候现象共同出现,叠加共振再次引发2008年那样的强拉尼娜现象,从而引起大减产等,这有可能导致供应逆转引发糖价正常周期被阻断,或者可能使ICE原糖期价从“上行—下行”的走势中回复到“持续上行”的走势中;第四,郑糖周期与ICE原糖期价周期步调一致或者共振;第五,ICE原糖期价仍将重演此前周期中出现的走势,比如“上行—下行”“下行—振荡—上行”等。实际上,上述五条假设都有可能改变,从而颠覆本文的结论。 另外,每一轮周期必然有其驱动逻辑,而且每一轮周期的驱动逻辑也必然不同。周期只能判断行情时点与节奏,却无法测知涨跌幅度,因为这还是根据供求基本面等多种因素结合才能推测郑糖与ICE原糖期价的涨跌幅度,即周期振幅。 不过,有一点是大致可以确定的,也可以算是再次强调,即郑糖与ICE原糖期价周期共振必然会加大行情幅度。判断郑糖与ICE原糖期价会否继续步调一致或者说会否共振是本文的出发点,这一点对于2017年上半年的郑糖行情来说不容忽视。 责任编辑:韩奕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