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期货获准推出,我国期货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新的市场阶段里,期货行业发展环境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对于期货公司而言既面临着市场机遇的增加,也感受到更大的竞争压力。在股指期货时代里,所有的期货公司都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定位,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 其次从投资者结构来看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我国期货市场虽然发展已经将近二十年了,但投资者结构仍然是以散户为主,机构投资者比例严重偏小,而且机构投资者主要以套保的企业为主,缺乏投资类的机构投资者,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与目前的品种结构有关系。因为国内目前的大多数投资机构都是主要参与证券市场,对商品缺乏足够的专业认知,因此对期货市场的参与度非常低。但随着股指期货的上市,使得期货市场与资本市场顺畅连通起来,机构投资者必须关注、进而参与到期货市场投资中来,如此我国期货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数量将会越来越多,投资者结构也将逐步变得更加合理。 第三个重要变革是对期货公司而言,在营销以及服务的理念以及方式上发生重大的改变。在商品期货时代投资群体以散户为主,对期货公司的服务层次要求不太高,但随着更多的金融投资机构参与股指期货交易,对期货公司的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风险控制模式的设计、技术系统的提升以及复杂交易模型的设计等。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期货公司的战略选择首先要解决的是市场定位的问题,只有在具有了清晰的市场定位条件下,期货公司才能最优化地配置自身资源,进而高效地争取市场份额,否则将面临盲目出击、劳而无获的结果。 在金融期货市场环境下,期货公司的竞争格局实际上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未来行业竞争格局的层次结构将更加明显,精确寻找定位成为期货公司发展的当务之急。按照对目前我国期货公司竞争状况的分析,将来期货公司依照竞争能力可以大致区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传统大型期货公司、二是大型券商控股的期货公司、三是在某些品种上具有很强专业优势的期货公司、四是其它类型的期货公司。 借鉴一下美国的期货公司竞争格局,可以发现排在前二十名的期货公司都是大型投行控股的期货公司或者是传统的大型期货公司。我国期货市场的行业格局也将大致如此,主要竞争主体将是前两类期货公司,实力弱小的期货公司将可能会不断被兼并重组或者维持着既有的市场规模。 对于传统大型期货公司而言,在商品期货时代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在股指期货上市以后应该立足于发展成综合性的大型期货公司,既要在金融品种市场获取一定的市场地位,也不能放弃对传统商品领域的开发投入。特别是在股指期货刚上市前后,券商类期货公司将会投入全力到股指期货品种上,将会腾出很大的商品市场空间给传统大型期货公司。股指期货对于传统大型期货公司而言,会带来一定的挑战,一方面来自于竞争对手力量的充实,竞争环境变得更加激烈,另一方面在传统商品期货领域所积累的知识以及技能不一定完全适应金融期货市场,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能力以及条件,进行适应性改进。 对于大型证券公司控股下的期货公司而言,股指期货的上市将使盼望已久的希望逐步变成现实,因为众多的机构客户资源掌握在大型证券公司手中,通过IB业务的推进将给这类期货公司带来发展的契机。但在迎接股指期货上市的过程中,券商类期货公司也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是很多券商类期货公司前身都是小期货公司,招聘的人员很多都是从证券公司转过来,缺乏足够的期货专业风险管理经验,因此在股指期货上市以后不仅仅是要在市场推广上花精力,而且在风险控制各个环节上需要不断加大投入;二是对IB业务的流程以及风险控制上需要严格把关,券商类期货公司的市场开拓将主要依赖证券公司的IB业务,很多风险的源头可能将来源于IB环节,所以对IB业务需要流程设计以及人员的监控;三是很多券商类期货公司的研发资源可能会依赖证券公司,再加上市场资源的依赖,可能产生自我矮化的问题,对于长期发展不利。 一是培养机制的完善。很多期货公司缺乏科学的培养机制,员工的成长更多的依赖自身的努力与悟性,同时很多的专业经验通过传统的传帮带的方式完成,缺乏足够高的效率。在人才资源建设上首先就是需要完善员工的培养机制,使员工获得更快的成长。 二是加大对研发与技术人力的投入。相比商品期货市场,股指期货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更多,对研发和技术系统的要求更高,期货公司如果没有相应的人才将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要求,错失市场机遇。 三是完善工作流程、科学设计奖惩制度。在以前很多期货公司对市场的开拓主要依赖员工个人的努力,但在金融期货时代更多的将以团队的力量、依靠公司整体的品牌和人员协作,所以需要完善工作流程,使每个人、每个团队成为市场开发服务链条上的一个节点,实现通力协作,因此科学设计整体工作流程与奖惩方式显得非常重要。 营销模式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金融期货时代,品牌与整体推广相对以前更加重要,很多的业务活动需要从公司整体高度进行设计,使品牌的影响力达到最大化,此外营销部门需要与研发部门实现紧密协作,使专业服务通畅地达到客户手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