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世界正处在中美博弈的大阶段,未来的世界则会走向中美共治——这是韩子飞对世界大格局的基本判断。 当下的中国正处在从繁荣到秩序、从人口红利到技术红利的转型和升级过程中——这是韩子飞对中国大格局的基本判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个世界经历了两个大阶段,第一个大阶段是美苏争霸,第二个大阶段是中美合作,苏联正是在中美合作的大背景下轰然解体的,现在世界处在中美博弈的大阶段,随后会进入中美共治的大阶段。 当今的世界在美国利己主义的全球化体系中苟延残喘,而越来越强大的中国,已经坐稳全球老二的位置,正在推进利他主义的全球化体系。 美国把世界经济体系分为三个层级:资源提供国、生产和商品输出国、消费和标准制定国(主要是美国)。这三个层级是金字塔结构,即资源提供国处在被压迫的最底层,生产和商品输出国处在中间层,而消费和标准制定国则处于具有统治地位的顶层。经济利益从底层往上输送,军事、政治和文化控制则从顶层向下输出。 美国的全球化体系中:第一,必须用美元作为贸易和结算货币,这样美国就能获得全球的印钞权、铸币税和通胀税。第二,原油必须与美元挂钩,以此保持美元的被需求性。第三,美国在科技方面目前还是全球最为领先的,不管是军事技术还是民用技术的输出,不管是品牌还是产品的输出,世界各国对美国还是颇有需求的。第四,美国依然在为世界输出安全,是世界上最强悍的国际警察。第五,美国对世界经济体系三个层级的划分、分工和利益传送的设计,也让美国不断受益,而对其他国家来说则是平时的利益纳贡和不定期被血腥掠夺。 中国只有三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完全顺从美国;第二个选择是协调和改变美国版的全球化体系,在该体系中提升中国的地位;第三个选择是设计、推进和建立中国版的全球化体系。目前来看,美国需要中国做第一个选择(可惜中国不同意),而中国则是曾尝试第二个选择(可惜美国不同意),所以中国只能选第三个。 中国设计的世界秩序的代表是:上合组织、亚投行、“一带一路”、自贸区、高铁技术、产能输出等。其中上合组织解决一部分安全问题,亚投行解决货币问题,“一带一路”解决贸易问题,自贸区解决金融问题,高铁技术解决运输问题,产能输出解决商品生产问题。 美国版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体系的三个层级是金字塔结构,而中国版的则是平等结构。资源提供国、生产和商品输出国、消费国三者是平等运行的,互相之间的利益大体上只存在互换,而不存在剥削,因为三者本来就互相需要,所以只要相对公平和自由,其贸易互动和利益互换自然会发生和发展。当然标准的制定者主要是中国这个最大的生产和商品输出国,其他国家也可以参与标准的制定,或者把本国的规则融入大的规则中。 中国的全球化体系有以下特点:第一,人民币虽然不是强制性的结算货币,但却是主要的结算货币。第二,表面上人民币的价值挂钩的是中国政府的信用和中国国民的税收,但本质上挂钩的是中国的商品和服务。第三,虽然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在科技方面是后来者,但经过新中国成立后数十年的努力,中国的科技优势已经展现出来。第四,中国能够为世界输出利益,并且是全球利益输出能力最强的国家。第五,中国对世界经济体系三个层级的划分、分工和利益互换的设计,让中国处在被需求的中心地位并成为利益互换的最大受益者,其他国家可以在平等、自由的前提下和中国以及各成员国互换利益、共享繁荣。 世界的超级大国想要统治世界,要么输出安全,要么输出利益,最好是两样同时输出。但中国和美国有着各自的明显优势和明显缺陷,那就是——美国仍有能力输出安全,但已无能力输出利益。而中国已有能力输出利益,但尚无能力输出安全。 因为美国已经没有能力真正强有力地压制中国,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但中国暂时也没有实力全面挑战依然是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所以中美两国只能在博弈中被动或主动妥协。当然,总体上美国会进一步衰弱,中国则会进一步强盛。 中美共治将是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中美互相博弈和妥协的结果,是整个世界无奈而又现实的选择。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政治经济的第一个超级大阶段是“无为而治、海纳百川”,这一理念指导中国经济和政治运行三十多年,取得了伟大的成功。现在,国际国内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于是我们必须进入改革开放后的第二个超级大阶段,就是“依法治国,胸怀天下”的阶段,这一理念也将指导中国经济和政治运行较长一段时间,我们当然也要期待中国在此理念下走向下一个伟大。 无为而治、海纳百川——是为了从贫穷到繁荣。当年,中国人连饭都吃不饱,必须发展经济,必须敢于尝试,所以鼓励各种形式,不管是民间的还是外来的,只要是能够让中国变得更加先进、更加富裕的方式,都可以尝试,这样,我们才能吃饱饭、富起来、强起来。 依法治国,胸怀天下——是为了从繁荣到秩序。现在我们已经初步富强了,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不管我们想不想在国际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其他国家都希望我们能够发挥,而美国则是想方设法遏制我们去发挥。另外,我们虽然繁荣了,但内部不够团结,有时候力不往一处使,影响效率,也可能影响大局。所以我们就需要建立新的国内秩序,同时要努力推进新的国际秩序。 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借助于政府的政策和战略,但本质上来说,也需要企业的推动,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类型的企业(企业家)会成为当时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毫无疑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真正意义上的腾飞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改革开放后一开始的将近二十年,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企业是“胆大的企业”,这一阶段基本上处于生产无法满足需求的阶段,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不断上升,只要是个像样的商品都能卖掉,而且利润还不错,敢于开工厂或做贸易的企业家基本上都能赚到钱。企业家之间比的是胆量和速度,胆量越大,速度越快,创造的财富就越多,企业利润就越大。在这个阶段先知先觉和敢于用杠杆的企业家无疑是最大的成功者。 之后的十几年,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是“资源的企业”,这一阶段,中国国内消费井喷,并且出口大幅增长,也就是说中国的企业不但要生产商品满足十多亿中国人的需求,还要生产商品满足全球的消费需求,这就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撑,所以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价格几乎都因为中国因素而上涨,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国际油价和中国房价。企业家若能拥有更多的土地、厂房、矿产、资源、特许牌照就能赚更多的钱,甚至最终会发现,因这些资源的升值赚的钱可能还多于生产上赚的钱。所以在这个阶段,谁垄断或占有的资源越多,谁就越成功。 2011年下半年和2012年以后,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下跌,也就是说大部分资源是贬值的,其主要原因:一是工业增长、产能超级扩张之后的回落,二是中美货币政策从共振转向对抗。在老的领域内,社会新增需求的增长已经非常缓慢,甚至某些方面可能还是下降的,所以生产这些方面的产品,利润必然会越来越薄,如果企业杠杆太高成本太高,亏损、撑不住也是正常的(我们要知道,这是好过头之后的变差,不是基础太差,而是基础太好,需要的是转变,而不是扩张)。这个时候,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接力棒交到了“创造的企业”手中,优秀企业的战略不应是生产过多的老产品,不是占有更多的物质资源,而是去创新和创造,去生产和提供真正能够有效满足社会需求甚至引领社会消费的产品和服务,这样才能脱颖而出。在这个阶段,企业比拼的是创新能力和引领能力。比如福特创造家用汽车,苹果创造触屏手机,腾讯创造微信,这就是创新和引领。 都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人口红利。也有专家认为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甚至已经消失,未来充满变数。其实我们的人口红利还将延续至少十年,城市化和城镇化过程也远未结束,这方面的经济推动力依然强劲,另外,通过多年的研发和实践,中国的技术红利逐步显露,比如高铁技术,现在已是世界第一。 人口红利能够引来劳动力套利,即制造业流入,整个社会的基本消费如衣食住行的消费非常旺盛,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房地产业和汽车制造业,人口和财富汇聚之后的城市化是这个阶段的最大特征;技术红利凭借不可取代的技术优势或高效优势获得生产和贸易机会,整个社会消费升级较快,智能、健康、便利是商品和服务的关键卖点,最大的受益者或许是互联网产业和智能化产业,财富的证券化是这个阶段的最大特征,股权投资、股票二级市场、商品期货市场会比较活跃。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将从人口红利升级为人口红利+技术红利,繁荣将延续,品质会更高。 所以说,未来将属于三类人:技术创新者、模式创新者、财富管理者。 当下,技术创新者的代表是美国的特斯拉、中国的高铁;模式创新者的代表是美国的苹果、中国的腾讯;财富管理者的代表是美国的巴菲特和中国的×××(还没有出现)。未来,还会有新的公司和人物成为这三个领域新的“三个代表”。 2016年9月4日,G20盛会召开,中国向世界展示其胸怀和繁荣,而杭州则从准一线城市走向了一线城市,全世界的更多财富流向杭州。 《观钱塘江大潮》 1916年9月15日,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及蒋介石、朱执信、张静江、叶楚伧等从上海至海宁盐官观潮。 1928年9月15日,柳亚子偕夫人郑佩宜自杭州至海宁盐官观潮。 1946年9月13日,邵力子偕夫人傅学文及李济深等至海宁盐官观潮。 1948年9月20日,李宗仁偕夫人郭德洁及朱家骅、陈仪、黄绍等至海宁盐官观潮。 1982年11月,张爱萍偕夫人李又兰到海宁盐官观潮。 2016年9月19日,韩子飞携夫人唐雨秋从杭州至海宁盐官观潮。 2016年9月,沧浪先生夜观天象,发现宇宙的运势已经转向中国,而本轮龙脉的源头是杭州。 点击阅读: 责任编辑:韩奕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