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政策收紧,供给缺口难现 需求:房地产市场降温预期进一步明确 经济增速并未明显改观 2016年,黑色系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宏观经济增速却未明显改观。具体来看,2016年,国内GDP增速维持在6.7%,没有跟随商品价格上行,说明需求端表现疲弱。2016年,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有所回升,但1—11月的增速为6.9%,低于2015年同期的7%。2016年,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继续回落,至3季度,贡献率为37.6%,低于2015年同期的41%。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由51.1%上升到58.3%,说明2016年经济企稳,依赖的依然是第三产业的提升,而非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2016年1—11月,全社会用电量为53847.2亿千瓦时,累计同比增加4.96%。其中,工业用电量累计同比增加2.6%,增速小于全社会用电量。 基建投资存在两个变量 图为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 2016年基建发力,1—11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达到452548亿元,累计同比增加21%,较2015年1—11月的4.7%大幅改观,创2013年以来基建投资的新高。2016年1—11月,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538547亿元,累计同比增速为8.3%。部分观点认为,2017年基建投资依然向好,主要是对2016年的线性外推。 然而,我们认为,相较于2016年年初,当前有两个变量:其一,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意味着工地采购需要更大的资金支持,调研反馈的情况显示,由于原料价格上涨,一些工地的订单需要重新洽谈;其二,财政能否支持基建始终高速运转是个未知数。 开发商拿地热情不高 房地产行业是黑色系品种的最大下游,就房地产市场而言,2016年,在去库存的指导思路下,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受北上广深房地产市场的带动,二三线城市不断发力,杭州、无锡、武汉、郑州等城市房价快速上涨。 价格上,2016年11月,一线城市住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5.2%,二线城市住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7.89%,三线城市住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9.4%。 图为房地产价格指数 销量上,2016年1—4月,全国房地产市场销售面积累计同比增加36.5%,处于2014年以来的高点,即使在严厉的调控政策下,2016年1—11月的销量累计同比依然维持24.3%的高增速。 需要关注的是,虽然销售面积增加,但开发商拿地意愿较弱,新开工面积未明显提升。2016年1—11月,新开工面积为151303.48万平方米,累计同比仅增加7.6%。市场之前预期的新开工面积滞后销售面积6个月开始拐头向上的情况并没有发生。2016年11月,100个大中城市供应土地规划建筑面积增长率为-15.53%,开发商拿地意愿不增反降,说明2016年的销售利好未能激发起开发商的拿地热情。 图为房地产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 2016年下半年,房地产政策出现调整。2016年12月中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要求回归住房居住属性。12月21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指出,要“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和抑制房地产泡沫”。鸡年春节以来,楼市并没有延续2016年的火爆态势,开年多地就出现量价齐跌的情况。在2016年过度透支市场购买力后,2017年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将告别高增长,销售和新开工面积都不会有太好表现。 供给:焦炭产能可以满足钢铁生产需求 部分观点认为,相较于动力煤,国内炼焦煤资源储量有限。另外,他们也担心由于产能连续多年退出,焦化厂产能已经不足。 然而,与之不同,我们认为,煤矿和焦化厂不会出现产能缺口。 焦化厂产能足以应对钢铁生产需求 2004年开始,随着新增产能的释放,焦化行业利润下降。直到2007年,焦化行业的销售利润才进入下行通道。2011年之后,随着需求量的萎缩,焦化行业销售利润率进入负值区间。 图为焦化厂新增产能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焦化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连续数年低位增长,即使是在2016年行业利润大幅改善的情况下,1—11月固定资产累计投资额增速也仅有6.2%,并未出现受利润刺激焦化厂重开产能的现象。 焦化厂开工率方面,2013年年初,年产能200万吨以上的焦化厂的开工率超过90%,峰值开工率为93%,到了2016年,炼焦利润好转,开工率最高值却为90.5%;2013年年初,年产能100万—200万吨的焦化厂的开工率峰值为87%,而2016年该类型焦化厂开工率最高值为83.1%;2013年年初,年产能小于100万吨的焦化厂的开工率峰值为89%,而2016年该类型焦化厂的开工率最高值为81.3%。小型焦化厂的开工率峰值差距最明显,说明在连续多年亏损后,该类型焦化厂的退出最为彻底。 图为焦化厂开工率 从炼焦利润好转而焦化厂开工率无法回到峰值的角度考虑,部分市场人士担心当前焦化厂的产能已经无法满足钢铁生产的需求。 与上述观点不同,我们认为,焦化厂产能在最近几年虽然有退出现象,但其还未遭遇到产能瓶颈。产量上,2016年1—11月,全国焦炭累计产量为4.1亿吨,累计同比下降0.2%。与此同时,粗钢产量累计同比增加1.1%。焦炭产量增速和粗钢产量增速差距不大,说明焦炭的供给可以满足钢厂的需求。 图为焦炭产量和增速 如果一个行业的生产存在产能瓶颈,那么该行业的超额利润能够维持较长一段时间,并且远超产业链中其他生产环节。从焦炭市场的情况看,2016年焦化厂利润虽然改善,但并没有处在行业的利润高端。特别是10月之后,随着焦煤价格的上行,焦化厂利润受到挤压,炼焦利润不升反降。 焦化厂产能足以满足需求还有一个证明:在2016年4季度的补库过程中,钢厂和焦化厂的焦炭库存都在上升,而非下降。 2016年9—11月,全国范围内单月日均粗钢产量分别为227万吨、220万吨和220万吨,产量并未下降,钢厂对焦炭的需求量稳定。 如果说焦化厂产能遇到瓶颈,那么即使处在涨价周期,焦化厂和钢厂的焦炭库存也不会出现增加现象。数据显示,2016年9月2日,华东钢厂焦炭库存可用天数为8.8天,而2015年同期为14.1天,差距为5.3天。到了2016年12月16日,库存可用天数为13.5天,而2015年同期为13.1天。 华北钢厂反馈的情况同样支持钢厂焦炭库存上升的观点。至2016年12月中旬,我们调研的华北钢厂的焦炭库存可用天数普遍超过10天。钢厂库存增加,继续补库意愿减弱,这是2016年12月末焦化厂调降焦炭价格的主要原因。 粗钢产量高位并未导致焦炭供不应求,焦化厂自身的库存在2016年4季度也处于上升状态。产能在100万—200万吨和200万吨以上的焦化厂,2016年9月初的焦炭平均库存为0.15万吨和0.64万吨,到了12月中旬,增加到0.61万吨和2.28万吨。 焦煤货源紧张是结构问题而非总量问题 部分观点认为,国内炼焦煤资源贫乏,加之连年开采和固定资产投资有限,后期能够开采的量较为有限,焦煤端会遭遇产能瓶颈。从煤矿的固定投资来看,最近几年,煤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快速下降。煤炭行业资产负债率处于高位,也阻碍了新产能投入、旧产能改造扩建的进程。此外,国内炼焦煤储量远低于动力煤,炼焦煤的供给紧张问题将持续。 与之不同,我们认为,炼焦煤储量不足是结构性问题,而非总量问题,在炼焦煤总量上,不存在产能瓶颈。如果炼焦煤总量存在瓶颈,那么我们看到的应该是即使价格上涨,钢厂、焦化厂的炼焦煤库存也无法补充充足。因为从煤炭的开采过程来看,从建设到投产需要2—3年时间,产能不足的问题很难通过1—2个月价格的上行解决掉。 就库存而言,相较于2016年9月,12月焦化厂炼焦煤库存已经大幅上升。产能超过200万吨的焦化厂的焦煤库存可用天数在2016年9月9日为9.62天,2015年同期为13.9天;2016年12月23日库存可用天数为18.74天,2015年同期为14.1天。产能在100万—200万吨的中型焦化厂的炼焦煤库存可用天数在2016年9月9日为7.96天,2015年同期为13天;2016年12月23日库存可用天数为21.28天,2015年同期为11.7天。焦化厂炼焦煤库存较2015年同期大幅上升,是2016年12月开始焦化厂愿意接受钢厂降低采购价的主要原因。 图为产能200万吨以上焦化厂焦煤库存可用天数 进口焦煤主要是刚性长协货源 2016年1—11月,全国炼焦煤累计进口5337万吨,累计同比增加23.6%。分月份来看,8月、9月、10月、11月的日均炼焦煤进口量分别为20.84万吨、18.51万吨、16.64万吨和15.83万吨。相比2015年同期,单月进口量分别上升57.9%、42.1%、69.2%和16.6%,进口量增加较为明显。 图为炼焦煤单月进口量 从进口焦煤和国产焦煤的价差来看,进口利润不佳,特别是2016年7月之后,进口焦煤和国产焦煤的价格持续倒挂。依照正常逻辑,价差大幅倒挂,进口量将逐步缩小。然而,实际情况是进口量扩大。 我们认为,供给侧改革叠加利润改善,钢厂对优质主焦煤的需求量增加,而国内进口量增加打破了国外焦煤市场原有的平衡,促使进口价格和进口量同向上升。此外,国内的进口焦煤绝大部分是刚性长协货源,而非基于内外价差的贸易货源。如果是贸易进口为主,那么在内外价差倒挂的情况下,进口量将减少。 整体来看,焦煤、焦炭成本推升型的上涨行情已经终结,在房地产政策紧缩和焦化厂产能并未遭遇瓶颈的环境下,2017年可谓是煤焦行业向下游企业让渡利润的一年。从套利角度考虑,螺纹钢和煤焦价格比将攀升,螺纹钢和焦炭的价格比高点预计在2.4。 责任编辑:韩奕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