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金融期货金融期权 >> 金融期货专家观点

卢志威:股指期货下 基金的激励机制更重要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0-01-21 16:53:43 来源:时代周报

  随着种种信号释出,中国金融市场正步入趋于保守谨慎的“后危机时代”。1月14日,中国证监会2010年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为今年金融投资市场奠定了“保稳定”、“防风险”的基调。1月1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再一次将“防范金融风险”提到了国务院工作日程的首要位置。

  中国基金业将何去何从?为此,时代周报记者专访了香港丰盛金融集团分析师卢志威,作为中央电视台二套《港股联机》节目的每周嘉宾,他对内地和香港的基金市场有较为深入的观察和研究。

  股指期货防范市场风险

  日前,证监会向外界宣布了中国将引入股指期货的消息,有分析指出,双向交易是中国股票投资市场走向成熟的表现,卢志威对此表示赞同:“A股市场的一个缺点是缺乏做空的渠道。就算基金经理认为偏高,最多只可离场,不能靠看空获利。此外,跌市中只有卖出持股一途,这造成A股市场急升暴跌的现象。”

  卢表示,股指期货不仅仅是一种买卖获利的工具,而且是让投资者有充足的手段规避风险,在此基础上取得投资回报,更近似一种风险管理的手段。同时他也强调,股指期货只能对冲由市场情绪变化和日常波动引起的市场风险,对于个股风险则缺乏有效防范作用。

  谈及香港的经验,他解释说,对于市场风险,可以沽出指数期货去对冲,同时进行跨市场等对冲。例如香港股票很强但可能在美国出现不利因素影响香港股市时,就会买进及持有香港股票,然后沽空美国指数期货或个股对冲。若市场缓解,香港股票升幅会大于在美国的损失;相反当坏消息浮现,美国做空所赚可抵消香港所蚀。有时也会买些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期货,以对冲通胀和地缘政治风险。

  “长期而言仍看好经济复苏。”卢志威对时代周报记者坦言,股市在短期内还是会有压力,指数不容易再创新高;基金也要注意政策风险,长期则要在选股或操作上对冲通胀风险。

  激励比制度更重要

  目前,公募基金人员流失情况日益严重,多数意见都指向“激励机制缺失论”而非单纯的制度原因。卢志威介绍说,在香港,由于有了妥善的激励机制,金融从业人员大多能够自律,但任何机制都很难完全兼顾基金经理人和客户双方的收益。

  “可以借鉴对冲基金模式收费,不看大市表现,而是按季计算回报,资产值超过历史新高才可以分红,再加上管理费。”卢表示,这种方法相对公平,但仍有两个问题:一是经理人倾向过分冒险,二是有季结时“装饰橱窗”(window-dressing)的现象:基金买些流通性低的股份,在季结时动用资金再多买些,股价提升使分红增加。

  卢称,要解决其弱点,首先基金经理要将自己一部分的资产投进基金(在海外有些对冲基金经理会投入80%-90%的家当),与基金持有人的利益连成一线;其次分红时可只计算已实现盈利,减少粉饰橱窗的诱因;最后是运用不同指标去监察有否过分冒险。

  当基金业内普遍为“基金经理离职热”而忧心忡忡时,卢志威的态度相对乐观许多。“公募基金经理的离职潮并非内地独有,香港和海外也持续出现相同现象,而且很多是离开大型金融机构,自行创建对冲/私募基金或资产管理公司。

  “这个潮流将会继续,而且是健康的。”他解释说,它们体积小、灵活度高,容易为客户度身定造投资策略,配合客户的投资要求和风险承受能力。同时可使资金分散,即使个别基金出事,对整体市场的影响也不会很大。

  私募顺应市场需求

  中国私募基金近两年发展迅速,有些私募产品收益率甚至远远高过公募基金。在卢志威看来,私募基金的出现和兴起,完全顺应了市场的需要。“私募基金的客户数目一般较少,而客户群的资产净值较丰厚。”

  卢援引了香港的私募基金经营模式称,香港私募基金客户必须有约800万港元的流动性资产,比公募基金的投资人更能承受风险,也愿意给基金经理开出更丰厚的报酬—2%的管理费,加上创新高部分利润分红20%,可能是公募基金的数倍。

  “另外,私募基金经理较易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这也可能是回报较高的原因。”卢说,重赏之下,有经验、有业绩,又有客户基础的基金经理自然更乐于开创自己的私募基金。而内地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感觉是集中于股票长仓,相比之下,海外同业的操作工具和手法都存在更多元化的空间。

  对于内地基金业“老鼠仓”问题,卢表示就香港与国际经验而言,要解决“老鼠仓”、内线交易等问题,主要是靠同业自律,以及树立起“品牌有价”的信念,让大家明白长期依从规则的利益大大高于短期违规,“把饼造大”,自然解决此类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