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开始,铝投资连续四年负增长,但是到了2016年,铝投资又出现了正增长,这也反映出,受到2016年铝价回升的影响,铝企依然存在扩产能的冲动,特别是原料成本低、有政策支持的地方铝企。 2015年底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工作会议上,中央正式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各种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2016年,被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的元年,煤炭、钢铁行业成为改革的先锋阵地,去产能目标均超额完成。 今年1月份,发改委、国资委相继表示将会加快其他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市场普遍预期有色行业将成为改革的下一阵地。特别是,电解铝作为第一大有色品种,饱受产能过剩的诟病、部分企业亏损也成为常态,有望成为有色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选。 那么,铝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煤炭、钢铁行业相比有何异同?未来,铝的市场前景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文献军。 严控新增产能 “我们始终认为,铝行业还是比较健康的,市场经济里面有过剩很正常,有竞争就会存在过剩,但是如果过剩的太多了,就会出现过度竞争,价格就会受到过度竞争的影响,所以要考虑如何维持市场的稳定。”文献军向记者说。 在文献军看来,支撑铝行业相对健康的原因在于,铝的消费是增长的,特别是近年来铝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相应地,对铝的需求也是逐渐增长的;正因为此,铝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焦点不同于煤炭、钢铁行业的去产能。 “去产能的概念意味着总量已经多了,不仅不能新增,而且还要把原有的产能去掉。”文献军向记者指出,解决目前铝行业问题的重中之重是严控新增产能,“严控新增产能并不是一点都不能增加了,而是要严格控制产能的增长速度与需求的增长相适应。” 记者注意到,2016年国办42号文(以下简称42号文)提出,坚决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等有关规定,确有必要的电解铝新(改、扩)建项目,要严格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方案,严控新增产能。 文献军表示,铝行业严控新增产能的主要措施就是等量、减量置换,要建新产能必须有置换指标,然后经政府部门备案、核准后才能开建。“如果严格按照42号文执行,铝行业的形势还是不错的,关键的问题是政策执行的力度,如果执行得松了甚至没有执行,很多新增产能可能就建起来了。” 事实上,从2012年开始,铝投资连续四年负增长,但是到了2016年,铝投资又出现了正增长,这也反映出,受到2016年铝价回升的影响,铝企依然存在扩产能的冲动,特别是原料成本低、有政策支持的地方铝企。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去年,中央为煤炭、钢铁去产能设定了定量目标,但是铝行业目前却没有推出类似的目标或时间表。 文献军提供给记者的数据显示,目前铝行业仍然存在260万吨左右没有竞争力的产能,这部分产能从理论上还能复产,但是由于成本高等因素,实际上复产不了,最终也是要退出市场的,只是目前统计产能时还在。 扩大铝材应用 文献军认为,除了严控新增产能,铝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另一层含义是要培育市场、引导消费。 “要知道并研究下游需要什么,下游哪些方面是潜在的市场,扩大铝应用是让下游扩大对铝的消费,对上游来说,就是要扩大有效供给,比如近年来相继推动的全铝挂车、铝合金装饰板、铝合金建筑模板等。”文献军说。 记者注意到,42号文也指出,要发展精深加工。着力发展乘用车铝合金板、航空用铝合金板、船用铝合金板;同时,鼓励有色金属行业与下游应用行业在设计、生产、使用、维护等方面加强协作,拓展消费领域和空间。 文献军表示,前几年,偏重于扩大铝在工业领域的应用,2017年计划推广铝在家居方面的应用,也就是下游的消费者从工业拓展至民用。“应用领域拓宽了,但是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不再重视工业领域的应用,而是相比以前更加多元化了。” 文献军告诉记者,相比木材而言,铝材具备重量轻、不易变形、易清理、无异味等优点;同时扩大铝在家居领域的应用,可以减少对木材的消耗,并且此前在建筑模板上就成功实现了“铝代木”。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份的民机铝材上下游合作机制年度工作会议上,工信部副部长徐乐江指出,工信部要尽快制定2017年重点工作方案,生产单位要加快重点牌号铝材研制及应用进度,争取2017年取得阶段性进展。 虽然有观点认为,随着国内大飞机的加速生产以及通用航空器需求的逐年提升,航空铝材市场规模有望快速增长,但是,文献军告诉记者,相比于其他领域对铝的需求,航空铝材每年总的用量并不大,只有几十万吨左右。 文献军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建筑用铝占下游应用的三分之一左右,总量在1400万~1500万吨左右。他认为,未来十年建筑用铝仍然会是铝的第一大应用领域,“交通用铝的量虽然一直在增加,但是目前也只有几百万吨,想要超过建筑用铝的量还需要很长时间。”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