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股票投资 >> 股市资讯

保监会多措施严监管 未来险资举牌肯定还会出现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7-03-06 10:16:57 来源:中国资本证券网

专家认为,未来有必要进一步细化保险资金投资股票的规则


2017年,保监会监管“严”字当头。近期,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保监会近期给予前海人寿和恒大人寿的严厉处罚以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释放出更加强烈的严监管信号,有利于防风险,是全面落实“保险业姓保、保监会姓监”监管要求的重要体现。针对险资运用中出现的问题,未来有必要进一步细化保险资金投资股票的规则,区分一般账户和独立账户,规定不同的配置股票的比例限制。同时,加强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防范监管套利,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并购规则等。


保监会主席项俊波此前表示,今年将把防控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重点围绕公司治理、保险产品和资金运用三个关键领域,下决心处置潜在风险点。


险资举牌仍会出现


保监会3月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月份,险资权益类投资规模为17838.92亿元,占比12.86%,较去年年末环比减少0.42%。


对此,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主任王绪瑾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险资权益类投资占比环比减少,主要和近期资本市场低迷有关。另外,去年年底以来,监管趋严也对险资权益类投资占比下滑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相对较小。


此前,保监会相继对前海人寿和恒大人寿给予重罚,其中恒大人寿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上限被下调至20%。


对此,中银国际非银分析师鲍淼表示,保监会对投资过于激进的部分保险公司进行严厉处罚,起到了警示作用,结合投资新规,未来中小保险公司仍存在调整资产配置结构的压力。


上述提及的新规即保监会在今年1月底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资金股票投资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有针对性地规范了保险资金股票投资、重大股票投资和收购行为,涉及举牌的需要在信息披露要求基础上进行事后报告。重大股票投资要事后备案,明确禁止与非保险一致行动人共同收购上市公司。


王绪瑾表示,《通知》传递的信号是监管层并不禁止险资举牌,因为一个稳定的资本市场必须要有一个发达的保险市场做后盾,因此,未来险资举牌肯定还会出现。《通知》将险资股权投资进行分类监管,也反映出保险监管进一步细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监管层在资金运用方面的一系列举措,对于此前相对比较激进的投资行为将起到抑制作用,让险资的股权投资,尤其是谋求举牌甚至是控制权的投资行为变得更加规范。


朱俊生认为,针对资金运用中如举牌或是并购获取控制权中暴露出的问题,监管部门仍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规则来解决。比如被举牌企业对股权结构改变的担忧暴露出相关的并购规则存在一定的缺陷;信息披露、股东权利、一致行动人、投资者保护、如何避免股权变动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等方面都缺乏明确的规则或指引;部分险企举牌的资金除了万能险,还涉及部分融资杠杆工具,资金来源横跨银、证、保三大金融领域。由于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不够,金融跨界与联动带来一定的监管空白。


为此,朱俊生建议,未来监管层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并购规则,以此规范举牌行为,既使得保险资金能够成为稳定资本市场的价值投资者,又避免被举牌企业的经营受到不恰当的干扰。同时,要加强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保险、证券、银行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协调和合作,防范监管套利,消除金融跨界所带来的监管空白地带。


“保险资金进行股权投资有必要考虑负债资金的性质。”朱俊生认为,未来有必要进一步细化保险资金投资股票的规则,根据寿险资金负债特性的差异,区分一般账户和独立账户,规定不同的配置股票的比例限制。其中,独立账户的投资属性非常强,可以大部分用于投资股票。但一般账户主要体现的是保险的保障属性,应限制其投资股票的比例。


当然,朱俊生也提醒,针对资金运用中存在的问题,监管部门应主要通过完善规则来解决问题,尽量避免对微观决策产生影响,否则就会回到行政管制和行政审批的老路上来,那样会减少市场主体的自由行动空间,与市场化的方向相悖。


建立市场化退出机制


朱俊生表示,公司治理是“龙头”,一个公司在市场上表现出不规范的行为,追根溯源实际上与其公司治理直接相关,与其股东大会特别是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和监事会之间的运作有很大关系,特别是董事会与经营管理层如何形成激励相容机制,对于规范市场行为将起到内生的作用。


保监会去年年底以来相继和正在准备出台一系列政策,目前已经有所落地。近日,保监会开启公开质询模式,二度对昆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公开询问股东的入股资金来源。与此同时,目前保监会已经全面启动保险公司法人机构治理现场评估工作,对131家中资法人机构和51家外资法人机构进行全面评估。


对此,朱俊生认为,保监会对全国法人机构进行“拉网式”的公司治理现场摸底检查,力度空前,前所未有。


王绪瑾认为,保监会以《公司法》为法律依据,并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细化,以达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防止“一股独大”的现象发生。


在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郝演苏看来,保监会此前对前海人寿和恒大人寿先后给予重罚并出台一系列监管举措,释放了保险监管将更加严格的强烈信号。“想进入保险业的公司一定要有个清醒的认识,拿到保险牌照只是踏进了保险业的大门,申请保险牌照不易,经营保险公司更不易。”


项俊波也强调,“对个别浑水摸鱼、火中取栗且不收敛、不收手的机构,依法依规采取顶格处罚,坚决采取停止新业务、处罚高管人员直至吊销牌照等监管措施,绝不能把保险办成富豪俱乐部,更不容许保险被金融大鳄所借道和藏身。”


面对监管趋严,社会资本对保险牌照的热情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近日,在中保协保险公司设立的预披露一栏中,就增加了7家保险公司“新面孔”,其中,不乏上市公司的身影。


对此,王绪瑾认为,由于商业保险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是商业保险的基础,商业保险也是判断一个国家市场经济是否完善的标志。上市公司的嗅觉一直都很灵敏,纷纷进入保险业也是看好未来保险行业的发展前景。一方面,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老龄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市场对人身保险需求的不断提高。另外,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融资方式从过去以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融资为主转变,而保险投资是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因此,保险业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和重视。


除了从增量方面加强监管之外,针对目前存量公司股权治理结构隐忧,保监会目前也在修订《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拟实施股东分类监管的同时,下调单一股东最高持股到1/3,并加强信息披露要求和细化监管制度。


对此,分析人士认为,从市场准入和监管政策动态来看,预示未来保险股权监管将审慎积极。


“我国一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退出机制。”朱俊生表示,近年来,保险市场主体不断增加,但市场退出的通道却始终被堵塞,这不利于维护保险市场生态的平衡与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必须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市场退出机制,以硬性的市场约束促使保险公司重点放在提高保险资源的配置效率上面来,即发展的重点是核心价值定位的回归、结构的调整和效率的提升。


个别险企现金流风险值得关注


个别险企在A股市场的激进投资行为引发市场对万能险的关注,2016 年以来保监会相继下发《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立即停售存续期限不满1年的中短存续期产品,限时5年控制中短存续期产品的销售规模。同时,在《关于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中,提高了人身险产品的保障下限,调整万能险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为3%,不满足要求的保险产品将在2017年4月1日前停售。


朱俊生表示,个别险企万能险一险独大,在负债成本较高、期限较短的情况下,容易出现问题,包括资产和负债如何匹配,在低利率和资产荒的背景下,高负债成本如何找到高收益资产成为难题,因此,加强产品方面的监管,对于减少可能存在的利差损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都十分必要。


在保监会的一系列整顿之下,行业的万能险业务占比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1月份,寿险公司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本年新增交费(以万能险为主)996.85亿元,同比下降53.81%。


以万能险老大安邦人寿为例,其该项业务收入今年1月份仅为9.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74亿元大幅缩水97%;与此同时,安邦人寿的原保费收入为85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55亿元增长14.5倍。


另外,据记者了解,今年1月份,万能险产品利率总体稳中有降,尤其以万能险为主的公司新推出的产品纷纷调低了结算利率,最低结算利率甚至跌至1.5%。


安信证券非银行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赵湘怀表示,万能险产品本身没有问题,只是相比其他产品在缴费、保额方面更为灵活,预计未来万能险期限将拉长,产品设计将更加注重保障。


当然,朱俊生也提醒,此次对保险产品特别是对万能险产品加强监管的同时,也需要警惕一些“非意图”的后果,过去万能险业务占比较大的企业因加强监管,其保费收入或迅速下降,但到期给付以及退保因素将导致其有不断的现金流出,流入减少加上流出增加,将导致这部分企业存在现金流风险,值得关注。


事实上,保监会近日召开的2017年全国人身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也提及该问题,会议指出,2017年寿险监管要抓好五项工作,在防风险方面,要重点关注非正常满期给付与退保风险、部分公司的现金流风险等。


责任编辑:傅旭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