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的全球金融市场大规模动荡之后,我们自然会热情地张开双臂,希冀迎接充满希望的新一年。 大部分的尘埃已经落地,全球经济已经从灾难的边缘拉回。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释放着春天的暖意,全球金融市场已经明显平静下来,世界经济复苏的迹象令人鼓舞,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大量已经准备就绪和正在实施的刺激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各国政府和投资者都松了一口气是显而易见的,市场情绪的稳定巩固和支撑了美国股市及其他风险资产的良好反弹势头。信用贷款利差缩小,但是经济复苏过程仍在继续,远未终结。投资者已经减少对美元的避险需求,就广泛的贸易加权美元汇率而言,美元自2009年3月中旬美国股票市场崩溃之时至今,已经下跌11个百分点。 此外,全球金融体系已经产生许多重要的改变,这些改变对世界各地的金融中心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不过,在经历了可怕的2009年之后,即使伴随着少量好消息,一口咬定在2010年全球经济将会欣欣向荣仍然为时过早。少数几个主导趋势仍将继续主宰2010年,因为前些年的烂摊子还未收拾妥当。 全球经济继续复苏 也许第一个也是最明显的将主导2010年的趋势是全球经济持续复苏。2009年年初是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之后全球主要经济体在2009年都表现出令人信服的好转,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但是,世界各地区和国家的表现并不一致。 最广泛引人关注的当然是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美国的经济恢复进程。美国经济的规模让美国当仁不让地成为全球经济的引擎,这使得美国经济能否以及何时恢复健康是全球人士都十分关注的。更具体来说,美国经济复苏的快慢将是关键。人们渴望知道美国经济的正常运转是会很快恢复,还是会进三步退两步呢? 2009年第三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季度环比年增长率高达3.5%,但是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展望未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在经济刺激计划的影响不复存在后,美国经济能否继续昂首挺进还是个问题。制造业、住房和汽车等行业的近期统计数据表明美国经济已取得显著进展,这对2009年第四季度是个积极信号。 然而,2010年美国经济的风险在于国内刺激计划的规模缩小甚至终止,以及和其他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有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结束。 金融市场将密切关注的关键变量之一是劳动力市场。在2009年10月,美国的失业率一举越过10%的门槛,这是1983年以来美国失业率的最高水平。美国官方宣称的本轮经济衰退的正式开始日期是2007年12月,据统计,从那时起,美国丧失了610万个就业岗位。消费者仍是决定美国经济前景的根本因素,在过去的25年里,美国消费开支一直是美国国内和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个人消费开支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1%。劳动力市场持续疲软,消费者信心下降,在过去的12个月内,美国的消费信贷下降了4.3个百分点,使得刚刚复苏的美国经济难以获得持续的牵引力。 美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是房地产。房价下降的最坏的情况可能已经过去,但是目前的前景并不乐观,美国目前的房价趋于平缓增长,这意味着经济的复苏也是不温不火。 亚洲经济复苏的趋势相比要好得多,而且很可能在2010年保持现在的强劲势头。中国经济绊了一下后,继续在高速公路上飞奔。中国2009年第三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证实,中国经济又回到年增长8.9%以上的快车道。 如果中国的投资和消费持续增长,中国经济的持续的强劲表现是可以预期的,而且全球经济复苏也将提振中国出口。中国作为区域支柱的地位是重要的,不仅在亚洲地区举足轻重,而且对全球经济态势有相当的影响。 货币政策正常化 全球经济复苏已成燎原之势,我们已经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大量的应急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业已完成使命。而且随着主要的发达经济体的愈合过程继续下去,将很快是临时性货币政策和经济刺激计划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 在货币政策方面,正常化进程是使官方利率接近或者达到运作良好的市场自我调节的经济体的市场利率,或者说是潜在利率。 但是,正常化进程不会是全球同步的。事实上,澳大利亚已经率先启动了正常化进程,在2009年10月、11月和12月共进行了三次加息,每次加息25个基点,现在澳大利亚官方基准利率高达3.75个百分点。可以肯定的是,由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澳大利亚在高利率情况下设法避免再次衰退的能力要远远强于其他地区和国家。 首先,和中国紧密的贸易联系使得澳大利亚有能力抵抗全球需求放缓,维持自身的资源出口。其次,澳大利亚的银行体系,就像加拿大,资本充足率很高,资产良好,受经济衰退的打击较小。最后,澳大利亚的决策者反应迅速,在嗅到经济衰退的气息的第一时间降低利率。因此,澳大利亚有资本和底气首先踏上政策正常化的道路。 尽管澳大利亚是一个例外,但是澳大利亚还是应该公布一个加息时间表,以稳定市场情绪。当然,更常见的情况是大多数国家有可能,但是不一定,在2010年才加息。市场预计大多数国家最早在2010年年底加息,在2011年年初是一个更现实的选择,届时,美国经济已经从流感中恢复健康。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这段时间内一直将利率维持在0.25个百分点,并且在2009年12月重申其承诺,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继续将利率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研究了大萧条后作出结论,称20世纪30年代的教训是货币政策收紧过于迅速。这导致投资者开始担心美联储可能会维持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但是美联储也承认,美国经济活动不断上升,具体而言,美国家庭支出不断扩大。同时,美联储仍然坚持认为美国经济还处于疲弱期,通货膨胀依然只是一个遥远的威胁。 2009年9月,美国产能利用率仅为70.5%。这当然是令人失望的,大大低于1990—1991年的美国经济衰退时的78.7%和1972年—2008年的80.9%的历史平均水平。显然,常识告诉我们工厂闲置不利于经济复苏。 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总裁珍妮特·耶伦(Janet Yellen)在2009年11月中旬如是说:“美国经济增长的强度和持续性还存在问题。”因此,只有当通货膨胀事实上开始抬头,美联储才会认真考虑提高利率。经济复苏趋势要让人放心,企业和家庭的支出和消费必须变得更加活跃。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美联储将只是袖手旁观,等待美国经济自主恢复。美联储正在谨慎地实施临时性的应急措施的退出策略,事实上终止了部分“定量宽松”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 QE),如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减少美联储对美国国债的持有量。美联储还采用了一些不影响联邦基金利率的手段来收紧货币政策,如提高支付给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的利率。 欧洲中央银行(European Central Bank, ECB)可能也会采取和美联储类似的策略,因为在将基准利率保持在超低水平的同时,欧洲央行也认识到,随着欧洲经济活动的改善,信贷市场已经逐渐恢复正常。 此外,欧洲央行官员的言论也暗示着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实施临时流动性措施的撤离战略,这也是最终加息的前兆。 尽管欧洲央行实施退出策略的进度缓慢,英国央行(Bank of England, BOE)落后更多,英国的货币政策正常化遥遥无期。英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已经对英国经济前景表示了谨慎的乐观,但是很显然,英国央行不准备松开英国经济战车的油门。 因此,量化宽松政策仍然在执行,英国央行已经在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期间购买价值250亿英镑的债券等资产,为市场继续注入流动性。此外,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Mervyn King)的言论似乎表明,英国央行对债券的购买还会持续一段时间。金表示,他认为目前还不能排除收购更多资产的可能,但是,货币政策委员会不会希望无限期地这样做。因此,预计在2010年年底或2011年年初前,很难看到英国央行会提高目前低至0.5个百分点的再融资利率。 加拿大央行(Bank of Canada)与全球其他央行保持同步,将隔夜利率继续稳定在0.25个百分点,同时有条件承诺,在2010年第二季度前不会调整利率。但是,加拿大央行对美元走强导致加拿大元同步上扬表示了慎重的担忧,宣称:“我们估计,2009年7月以来,目前以及前段时间美元的强势抵消了加拿大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这使得加拿大央行对加拿大元走强很是苦恼。 加拿大央行有条件承诺维持利率不变,加上强势货币对加拿大重要的出口部门的影响,使得考虑加拿大央行加息还为时太早。 简言之,全球各国央行,特别是七国集团(G7),都面临着一份艰巨的任务:监测和评估自己国家的经济状况,并且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始正常化基准利率。 财政政策秋后算账 新的一年会带来新的景象,世界各国政府将重新审视2009年的过度慷慨的财政政策。显然,及时和积极地为市场注入流动性有助于挽救许多国家的脆弱或者即将崩溃的经济。 但是,如果说我们从过去的经济危机中获得了一个明确的教训,那就是要警惕资产泡沫。而随着经济复苏的持续,近期市场将密切关注G7会议是否会对此表示重视。 最有可能受到财政问题影响的国家是美国和英国。美国2010年的财政赤字预计为1.4万亿美元,2011年的财政赤字最高可能为1万亿美元。美国的巨额财政赤字暗含着风险,如果投资者开始质疑如此庞大的财政赤字的可持续性的话。 对于债券市场,有两个问题需要考虑。首先是政府债券的创纪录的供应水平,市场的承受能力和投资者对风险的态度将是一个主要的问题。其次是政府减少赤字的能力。 总的来说,对美国债券的需求依然强劲,特别是储蓄过剩拥有大量资金的国家,如中国和日本的购买力。2009年3月至9月,由外国央行和个人投资者购买的美国国债净额,平均每月380亿美元。但是对美国国债的需求也存在风险,特别在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不断提高,以及投资者寻求高收益资产的时候。 在中长期,美国国债收益率肯定会上升,以确保投资者继续持有美国债务。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投资者可能会开始抛售美国债券,可能会导致美国国债收益率迅速上升,令全球金融市场再遭重创。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去年对美国的赤字和债务的增加表示关注。他呼吁美国“保持良好的信誉,信守承诺,以保证中国巨额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 加拿大也是深陷赤字泥潭的国家之一,但是加拿大的处境略好。加拿大财政部部长吉姆·福莱赫提(Jim Flaherty)宣布上调联邦预算赤字,加拿大财政赤字原先预计为560亿美元,现在可能会相对于原来的估计再增加近700亿美元赤字。加拿大将要加入那些必须发行更多的债务,以弥补亏空,但是这又意味着更多的债券供给的国家的行列。 对加拿大来说,好消息是,加拿大的国债发行量增加并没有引起市场的反感,加拿大良好的经济基本面使得市场对加拿大充满信心。 逃离避难所 2009年,货币市场上的主流观点是:投资者风险厌恶增加,美元持续反弹,或者风险厌恶下降,美元被投资者抛售。在2010年,这种美元和投资者情绪的紧密关系可能会松弛,全球投资者不再涌向美元,将之作为避风港。 因此,在外汇市场中,美元继续向下调整仍将是主要的趋势。事实上,美元疲软是美国经济复苏的重要一环。全球经济正在恢复元气,美元疲软将有助于支持美国的出口部门。 在2009年11月的20国集团(G20)会议上,一些人士认为美元应该进一步下滑,因为该集团表示美元仍然被高估。 2010年,美元仍将是主要融资货币,预期美联储的大多数成员倾向于继续维持0.25个百分点的联邦基金利率,是不可能作出让步的。 但是全球货币市场的调整是不可能一致的,在未来,随着全球央行陆续实施量化宽松的退出战略计划,以及开始收紧利率,很可能有一些国家的货币市场的波动再次加剧。 这种波动很容易引发新一轮货币市场干预,但是新兴市场的干预措施可能比发达市场的干预措施效果显著。 尽管如此,投资者变得越来越愿意承担风险,美元作为避风港的作用将会被削弱,加之投资者对美国经济和财政预算的结构性问题密切关注,投资者可能会借入便宜的美元,转而投资于资金收益率更高的资产,也就是所谓的利差交易。以往,投资者都是借入低利率的日元和瑞士法郎,但是现在他们改用其他货币,包括美元。 简单来说,套利交易涉及借入低利率的美元,使用贷款购买高收益的资产,这种现象不可避免地推高黄金和石油的资产价格,但是削弱了美元。 因此,在2010年,发达国家的货币,如欧元、加拿大元、澳大利亚元和挪威克朗将受益,当然,美元作为主要融资货币和储备货币的角色很可能继续支撑美元。 然而,2010年货币市场上的主导趋势将是投资者趋向于惩罚浪费和挥霍无度。正因为如此,英镑在未来一年的表现将很像美元。 金融监管加强 过去两年的金融危机必将在史书上写下重重的一笔。这场金融危机提高了各国政府和投资者对现行金融市场结构的缺陷的认识,官方和民间看法普遍认为,金融市场的法规和监管,尤其是主要市场,应该进一步收紧。总之,金融危机显示,全球资本市场的监管当局没有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 在未来数年,道德风险和规模“太大而不能倒闭(too big to fail)”必将会成为各种论坛的重要甚至主要议题。 各国已经开始着手采用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改进自身金融市场的监管框架。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在一些国家未能取得成功,政府,特别是在英国和美国,已经介入并购买大量银行资产。 金呼吁将银行拆分为独立的公用事业公司和风险投资机构,但是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主席阿戴尔·特纳(Adair Turner)认为拆分十分困难且不切实际。 民粹主义者已经愤怒地将箭头指向华尔街(Wall Street),而奥巴马政府已经实施了大量的改革措施,例如引入了大量的新的监管机构。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Senate Banking Committee)主席斯托弗·多德(Christopher Dodd)一直积极寻求从根本上重塑美国的金融架构,保护普通消费者利益,包括削弱美联储的权力和组建新的监管和监察机构。 总之,包括更加严格地监管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加强金融部门的管理和监督最有可能成为新的资本市场结构的重要支柱。因此,金融监管制度变革,在2009年可能只是刚刚开始,在2010年及以后的年份都会是市场和政府关注的焦点。 未来难以预测 主导2010年的五大趋势都源于前两年的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播下的种子,尤其是全球警钟长鸣之后。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不仅会关注全球经济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还将越来越多地超越眼前,关注长远问题,如全球经济复苏的时间长度和持续性、财政赤字的可持续性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问题。 不言而喻,经济增长的前景存在一定的挑战,这视各国经济下滑的严重程度而定,各国经济在恢复健康的道路上可能会遇到一些颠簸。专家对2010年全球的经济形势的看法不尽相同,金融危机之前的制度是否会再次启用仍未可知,但是令人鼓舞的是,最黑暗的日子已经在不久前过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