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以来大盘展开反弹, 3月5日为惊蛰节气,其效应在本周一得到体现,经过上周五下探,大盘本周一形成支撑点反弹,周二继续走稳,沪指将上周五下跌缺口回补,但成交未能有效放大,未来上行或仍反复,而深市略走强,本周初上破年线和半年线,短期相关个股活跃或提高。 阶段上体现为结构性机会 目前沪指涨近去年11月下旬至12月初高位,振荡难免,未来市场要走强有待进一步放量和权重股再度发力。 从本轮的领涨动力来看,最先是中国联通、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为代表的“混改”概念股,这类权重股于去年10月的启动奠定了本轮大盘走稳的基础, 这类股在今年1月初受压整理至今,而银行、钢铁、水泥等板块于今年1月初接上一棒带动大盘走强。 今年2月中旬以来钢铁、水泥板块经持续上涨后遇到历史套牢区,受压明显,近周银行板块整体上攻动力有所不足。未来需要钢铁、水泥、银行板块阶段休整完后大盘或才有进一步推升的动力,但这些板块即使再度推升,但由于其深入历史高位套牢区,走势或反复,估计对大盘推涨在阶段上空间有限。 中国石化、中国石油近期持续走弱,并创出今年1月下旬见高点调整以来的新低, 而接棒的钢铁、水泥、银行板块近两周也上攻乏力而调整,那么大盘阶段上持续上攻动量或收敛,体现为补涨和结构性机会。 经过蓄势后大盘下一轮趋势性上涨,或要等待中国联通、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为代表的“混改”概念股结束整理再度发力来推动。 3300-3400点压力有待消化 沪指2016年1月下旬以来形成上升通道,通道上边为2016年4月13日3097点与同年11月29日3301点两高点连线,通道上边及次上边一带3300-3400点构成上方阶段压力,未来有效上破脱离这一束缚才能进入新的上涨局面。 通道下边为2016年2月27日2638点、同年6月24日2807点、2017年1月16日3044点等低点连线,其与次下边所在3100-3140点区域或构成下方支撑区。 目前股指跌回通道中轴线,其如有效有效跌破,阶段压力则增大,或向通道下边及次下边区域寻支撑。 本周初沪指在中轴线上走稳, 暂时使跌破通道中轴线的压力得到化解,而通道上边及次上边一带3300-3400点压力有待消化。 之前笔者分析,深证成指年线至半年线所在的10400-10500点压力区如果有效突破,那么中小创股票或迎来一定补涨机会,并不排除逐步挑战11000-11200点压力区,估计这压力区难以轻松有效突破。 本周一和本周二深证成指分别上破年线和半年线,而相关个股活跃度也得到提高,未来估计接近11000-11200点压力区会逐步乏力。 结构性周期高点转折明显 春节前本栏指出,按笔者《周期波动节律》一书所列, 2017年2月为当年重要周期转折段之一,可关注会否逐步形成转折启动点而启动年报行情,并指出由于上方套牢区密集,也会存在涨多后的压力效应,特别是持续大涨的股票,所以2月可能既存在转折启动的机会,而同时也或产生一定转折压力点,特别是结构性调整。 从今年2月走势以来,沪指2月8日探出低点3132点,后持续拉涨至2月23日3264点见近期高点,如果从1月16日3044点这波启动低点算起,到近两周出现调整,2月23日高点转折特别是不少个股形成结构性高点转折效应较为明显。 不过总体上市场仍运行于上升周期中,与经济基本面相应。 目前经济企稳回暖势头增强,据报道,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3月1日公布数据显示,2月份,制造业PMI为51.6%,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大大超过此前市场预期,且已连续5个月保持在51%以上。 另外,沪深股市历史走势上呈现的是升跌各5年或10年的轮回,经过1996年至2000年的5年上升后,2001年至2005年展开了5年的下跌,形成了升跌各5年(60个月)的轮回,也呈现10年的升跌轮回变化;而从2006年低位启动开始,至2015年高位,呈现的是10年的升跌轮回。从2016年1月下旬见底始,股市又进入了新的轮回阶段。 2016年和2017年是长周期打基础的阶段。 慢牛走进长周期 笔者认为,与2016年国民经济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相对应,沪市2016年1月27日2638点低点或成为2016年至2020年这5年周期的转折底部,2016年以来沪市运行在缓慢的上升通道中,估计2017年这种慢牛向上的格局仍继续。“改革”主题是较长期推手,未来或以慢牛走势为特点。 事实上,牛市的动力和特征在积聚,不管指数牛不牛,有些个股已经走牛,或者说已经走在牛途上。 据媒体统计,上两周两市有22只个股在2017年内创下了历史新高。尽管上证还未突破3300点,但据统计,两市有814只个股突破了3300点时的价位,在全体A股中占比达到29.03%,同时有262只个股在这两个月中突破了2016年以来高点。由此看来,市场似乎进入结构性牛市的特点, A股开始有点牛味道了。 责任编辑:傅旭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