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企业大量采购 “湖南、湖北等地的水产养殖企业大量采购菜粕,报价也比较高,现在急需货源。”河南省信阳市饲料经销商马建军近日告诉记者,往年同期并不紧俏的菜粕今年却货源难寻,最近频繁接到找货的电话。 多因素导致国内菜粕供应偏紧 据了解,去年10月以来,适合做水产饲料原料的国产菜粕较少,菜粕需求却不断增加,国内菜粕市场供应趋紧。这一方面提振了菜粕价格,另一方面强化了市场看涨心理,菜粕贸易商四处找货,个别贸易商甚至远赴贵州、四川等油菜主产区寻找货源。 记者在长江流域等油菜主产区走访发现,近年来随着油菜种植效益下滑,我国油菜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油菜籽产量随之下降,当前年产量仅在600万吨左右。油菜籽产量减少后,下游压榨企业“无米下锅”,转而压榨进口大豆等油料,菜粕供应自然就会减少。在市场需求突然增长后,市场很容易出现货紧价高的态势。 华泰期货武汉营业部产业总监苏民军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在豆粕基差高企的情况下,菜粕在蛋白饲料市场占有比例不断提高,如鸭料中菜粕的配比已从去年冬季的4%以下调高到了当前的17%左右。 “油厂压榨大豆的利润近年来一直较为乐观,压榨油菜籽的利润则时好时坏,再加上油菜籽原料供应很难保证,大中型油厂‘爱豆弃菜’已是常见现象。”湖北省荆州市粕类经销商黄鹏对记者说,当前在我国传统菜粕、菜油销区,大中型油厂很少以压榨油菜籽为主业。与此同时,小型机榨菜油厂开始红火起来,这类机榨菜饼的数量不断增加,但质量相对较差,不适合作为饲料原料。 记者从部分饲料贸易商处获悉,随着进口DDGS的减少,加之棉粕等其他杂粕供应减少,豆粕、菜粕需求明显好转。据了解,当前国内棉粕年产量已降至十多年来的低点,且大部分货源集中在新疆地区,沿海地区原来大量使用棉粕作为饲料原料的企业纷纷改变配方,增加了豆粕和菜粕的配比,这是导致菜粕供应较为紧张的原因之一。 国产菜粕边缘化,进口菜粕成“主角” 目前来看,国内菜粕市场供应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国产菜粕,二是进口菜粕,三是进口油菜籽加工的菜粕。其中,进口油菜籽加工的菜粕是国内市场的主要货源。由于市场份额小,国产菜粕已沦为“配角”,其产量增减对市场价格难以产生较大影响。 近年来,我国进口菜粕(含用进口油菜籽加工的菜粕)数量不断增加,今年的进口量预计仍较大。由于进口菜粕季节性变化不明显,国内菜粕市场供应原有的季节性特点不断弱化,下游需求企业对菜粕的采购方式、定价方式等均发生了较大改变,油厂与需求企业现在大多使用基差定价模式。 从国内菜粕市场需求结构分析,近年来随着菜粕替代品的增加,如进口DDGS在饲料原料领域的大量使用,国内禽畜养殖和饲料加工企业整体调减了菜粕用量,甚至水产饲料企业和水产养殖业也在不断调整配方以降低对菜粕的依赖,菜粕价格变化更多受到豆粕和其他替代品价格的影响。 据记者了解,南方地区今年养鱼的水域面积比去年略减,主要是环保检查力度加大,部分水域如水库的养鱼面积下降。另据了解,今年南方地区养虾增加较多。从水产饲料需求情况来看,两湖地区今年的需求量预计比2016年略增。 苏民军告诉记者,全球油菜籽产量今年预计减少,库存消费比预计下调,菜粕价格不具备下跌的基础。与此同时,虽然加拿大油菜籽产量预计增加,但其库存消费比是下降的。 豆粕是粕类市场的“主心骨”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张立伟介绍,当前我国蛋白饲料原料的产量占世界产量的比重已达26%。2016年我国油籽进口量达到8953万吨,已经远远超过国内油籽总产量,其中进口油籽的主要品种是大豆。 “国内三大蛋白粕品种菜粕、棉粕、豆粕价格具有高度相关性,同时国内豆粕价格走势与美豆高度一致。”张立伟说,由于国内豆粕需求强劲,近年来我国大豆进口量持续增加。 目前,我国蛋白粕需求仍然保持增长态势,需求主要来自饲料业和养殖业,但高速增长阶段已经结束。从国内蛋白粕类市场供应结构来看,豆粕无疑是国内粕类市场的“主心骨”,菜粕、棉粕等粕类价格走势主要跟随豆粕。市场人士预计,未来随着国产菜粕、棉粕数量进一步下滑,豆粕在饲料原料市场的影响将更大。此外,作为粕类的替代品,玉米、DDGS、进口高粱和大麦等价格未来如何变化,也会对菜粕价格走势产生影响。 据记者了解,当前全球大豆市场供应过剩格局较为明显,库存消费比持续攀升,大豆及其制品价格受到压制。不过,从国内市场来看,豆油、豆粕的市场需求依然强劲。DDGS进口量骤减,菜粕、棉粕等杂粕供应量减少,让豆粕价格受到了较强支撑。 责任编辑:韩奕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