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深交所上市公司鼎泰新材正式更名为顺丰控股,标志着民营快递企业顺丰正式登陆资本市场。此后,顺丰控股股价连续多个涨停,最高至每股73.48元,其市值一度超过3000亿元,成为深市市值最大的公司。 为何市场资金会如此“青睐”顺丰?有市场分析指出,这种“溢价”主要来自中高端定位、持续提升科技水平等多条“护城河”所带来的优势。 借上市契机 拥抱快递行业红利期 近年来,随着政策和制度红利的大规模释放,以及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城镇化推进、基础交通设施建设和消费升级的共同推动下,国内快递行业迎来爆发性增长。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快递企业集体拥抱资本市场,除中通快递选择赴美上市以外,几大快递公司均选择借壳上市,如圆通借壳大杨创世、申通快递借壳艾迪西、韵达快递借壳新海股份。作为国内领先的快递物流综合服务提供商,顺丰控股也通过重组、更名,正式登陆A股市场。 公司董事、财务负责人兼副总经理伍玮婷从行业背景、客户消费习惯、公司需求等方面解释了顺丰选择上市的原因:首先,近年来物流行业政策红利密集出台,国家邮政局发布的《快递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到要积极打造“快递航母”,快递企业迎来发展重要机遇期;其次,随着客户对快递业务在时效、用户体验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升,快递企业要满足用户的需求,就必须加快智能化、产品多元化进程,而这一过程新增了企业的资本投入;最后,过去顺丰融资渠道主要依靠银行贷款,比较单一,而通过拥抱资本市场,可大大优化顺丰的资本结构。 顺丰控股助理CEO陈飞指出,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通过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做大做强,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顺丰此时选择上市可以说是“因时制宜”。 顺丰控股投资者关系总监陈希文补充说,顺丰作为一个公众公司,如何完善治理结构是一个难题。通过上市,顺丰可以更好地培育均衡股权结构,促进公司经营市场化。 利用资本市场 推动企业信息化升级 在介绍顺丰未来发展战略时,公司相关负责人特别强调了公司对“信息网”的重视:“将来,物流业肯定会是一个科技引导的产业,而不是人力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的产业。”陈飞指出,顺丰控股一贯重视在信息化领域的投入,公司目前负责集团信息系统研发与运维的科技人员超过2000名,另外,公司对于科研的投入无论在金额上还是在收入占比上都在逐年提高。 据介绍,在智能物流方面,顺丰控股自主研发了一套完整的运营管理体系(订单管理系统、分拣支持系统、时效管理系统、指挥调度系统等),实现订单全生命和可视化管理。另外,自2016年开始,公司便建立以大数据驱动的仓库选址、商家销量预测、库存分仓策略和智能调拨方案。在内部管理方面,2014年,顺丰控股全面启动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变革项目,并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大力推广移动办公门户,提高内部管理效率。同年,顺丰控股还启动了财务、人力资源、综合共享服务中心筹建准备工作。 陈飞表示,顺丰将持续加大自动化物流设备、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计算机技术、新一代智能交互设备及无人机等设备的投入,提前布局前瞻性物流信息化技术,保持公司在信息化技术领域的前沿性,以支持未来快递物流业务的进一步增长。 资产之“重” 成就发展之“轻” 提起顺丰,市场对其特色概括为“直营模式、高端定位、航空运输”12个字。而要保持特色,需要公司不断加大对线下资源如员工、土地、机队等的布局。 年报数据显示,为顺丰控股服务的自有、派遣及外包员工超过40万人,网点数量近13000个,运输干线9600多条,运输支线68000多条、自有及包机数量51架(自营全货机36架,外包全货机15架),自有车辆约15000辆。物流场地资源方面,顺丰已签约土地面积约2953亩,总规划建筑面积约212.7万平方米,已建成建筑面积约76.4万平方米,并已成功布局25个城市的产业园项目。 伍玮婷指出,公司之前选择“直营的重资产经营模式”,是为了能够让公司更好地控制服务质量,保证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和运营管理的可控性。她强调:“核心的资源一定要抓在自己的手中。” 陈飞补充道,资产的“重”可以带来发展的“轻”。“以筹划中的鄂州机场为例,我们可以在机场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的升级,这看似顺丰变‘重’了,但拥有这个机场之后,我们在分拣、配送等多方面减轻了各中转站的压力,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运营的成本实际上是‘轻’了”。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依托资本市场,顺丰控股正加快自身的战略布局。公司在2016年年报中提到,完成重组上市后,公司2017年计划配套募集不超过80亿元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拟用于航材购置及飞行支持项目、冷运车辆与温控设备采购项目、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及下一代物流信息化技术研发项目、中转场建设项目。 历经快递行业粗犷的初期发展阶段,顺丰控股已经迎来新的挑战——进入精耕细作的发展阶段。可以预期的是,依托以支持科技创新、培育行业龙头为特色的深圳资本市场,顺丰控股正朝着“快递航母”的目标奋力前行。 责任编辑:傅旭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