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价在经历09年的单边上涨之后,目前开始出现疲软走势,除了对货币紧缩的担忧之外,铜的供需隐忧也是重要的因素,在09年,任何供求分析方法都无法解释铜价的单边上涨,因为从数据上来说,铜是严重过剩的,但价格上涨却是实实在在的,所以,对于这样的特殊年份,是不能通过供求分析得出结论的,但并不是说供求分析方法是错误的,因为一种分析方法从长期来看是有效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有用的,不能因为少数年份失灵就否定它,遇到特殊年份,我们需要从其它特殊因素去解释它,比如09年,09年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钱太多,各国都在大量印钞,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流动性泛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投机盛行、炒作成风,有限的商品市场就成了投机者的主战场,而金属又历来是大家炒作的重点,于是价格上涨就成为自然的结果,当余下的资金不足以继续推高商品价格到一个更高的位置时,供需矛盾就会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于是,过剩的就下跌,紧缺的就上涨,站在目前这个时点来看未来各国的货币政策,很明显,只会有一个方向:收缩,只是时间的早晚不同罢了,试问,现在各国还会不会像09年那样继续大量向市场注入资金?很明显是不太可能了,最多只是保持一个货币政策的稳定,说得简单点就是,生产需要多少资金,银行就提供多少资金,而不会再超额提供资金供大家投入资本或商品市场去炒作,而资本或商品市场又完全是靠资金推动的,没有后续的资金进入,何来大幅上涨?供求关系在这个时候就会重新占据人们的眼球,接下来,我从铜的供求数据上对中国和世界进行一个分析: 一、 供需分析: a) 中国因素成为了09年铜上涨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因此先从中国数据入手,对铜进行一个分析:
我对09年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这过剩的177.6万吨包括了国储的32.5万吨收储量(毛估50万吨),假定这部份量未来几年都不进入市场,那最少也过剩120万吨,这其中很大一部份为贸易商所囤(经我电话了解,大致情况也如此),而贸易商不可能一直囤着不卖,当2010年新产出的铜和进口铜能维持铜的消费时,这部份贸易库存就成为一个定时炸弹,而根据安泰科的预测,2010年中国铜产出加进口是能保证消费的需求的(见上表数据),而且还有过剩,那么这部份贸易库存就极有可能成为铜价下跌的导火索,但也可能有另外一种情况发生,那就是除中国以外的其它地区铜消费好起来,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从而通过贸易将这部份铜消化,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种情况可不可能发生:
世界(不含中国)精铜(万吨) 有的人可能认为安泰科的预测不一定准确,那么我们来看看另一个权威机构的预测:
两个机构的预测都为过剩,那么,这种转移消化中国过剩量的可能性就不太可能发生。 二、 库存分析: 从历史数据来看,LME铜库存与铜价存在较强的负相关性,09年7月之后,这种相关性消失,由于09年是一个流动性严重过剩的特殊年份,我们不能认为这种相关性就永远不再存在,相反,特殊年份期一过,这种相关性会继续体现,下图为LME库存与LME铜价对比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目前LME库存处于持续上升的阶段,这会对铜价的上涨构成极大压力。 三、 持仓分析: 持仓是追踪资金流动的最好途径,根据历史数据来看,沪铜持仓分析用处不大,因此,我重点分析LME与CMX铜持仓,先看LME铜持仓: 自09年12月中旬之后,持仓持续减少,显示资金大量退场,但也要看到,近期持仓在铜价大幅下跌之后,又重新增加,显示有短期捞底行为,这也是我认为将出现反弹的一个原因。再看CMX铜持仓: 在近期也是大量减小,显示资金在快速退出市场,资金退出市场是铜价下跌最直接的因素。 四、 技术分析: 由于LME是风向标,因此我着重分析LME市场。 a) 铜价于近期跌破了09年这条重要的上升趋势线,这是技术派很关注的一点,如果价格不能重新回到趋势线上,铜价恐将长期弱势运行,见下图: b) 铜价于近期跌到6750附近,这个位置是前期的低点,也是一个重要的支撑位,预计铜价在这个位置附近将出现反弹,见下图: 五、 季节性分析: 由于每年过年前是中国传统的备货期,而过年后一段时间是中国传统的消费旺季,在此时间范围之内,铜价一般会相对较强,这从沪铜与LME铜的历史比值上也可以反映出来(历史数据不再提供,大家可自行查看),目前铜的比值已从前期的7.5左右上升到目前的8.2左右,在铜价经历近期的大幅下跌之后,预计铜消费企业会在低位买入备货,从而对铜价形成支撑,引发铜价的小幅反弹。 六、 综述: 由于季节性因素及技术上的支撑,预计铜价会在近期有所反弹,但由于2010年世界性过剩及中国贸易库存的压制,铜价在经历反弹后极可能出现下跌,大家应该引起重视,不可盲目乐观,尤其是贸易商更应该做好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